原创 火箭坠海是故意的?元行者硬核技术曝光,中国开启火箭复用时代!
创始人
2025-09-29 01:21:19
0

前言

最近航天圈有个讨论颇受关注,箭元科技公司的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在山东烟台东方航天港完成首次海上回收后,不少人亲眼看到“火箭掉海里了”。

很多人觉得这是一次意外,但仔细琢磨工程师透露的细节便会发现,这是一场将“风险控制”与“技术验证”结合得恰到好处的实战演练。

但视频中明明看到火箭确实都掉进海里了,却为何不是一场意外呢?

火箭的基础配置

这次实验用的火箭并非元行者一号的完整形态,而是专门用于技术验证的型号。

箭体采用全尺寸一级薄壁不锈钢,直径4.2米,总高度约26.8米,起飞质量57吨,依靠一台液氧甲烷燃料发动机提供动力。

这种配置的选择颇具深意:液氧甲烷发动机是当前可复用火箭的优选动力,它燃烧产物仅为水与二氧化碳,较传统煤油发动机更环保。

而且燃料成本低,还能减少箭体积碳,完全契合商业航天“降本增效”的核心需求。

不锈钢箭体则比碳纤维材料成本更低,强度足以支撑验证阶段需求,虽重量略高,但对处于技术摸索期的火箭而言,“性价比优先”比“极致轻量化”更具现实意义。

此次试验的流程清晰明确:从起飞到降落,全程飞行125秒,最大飞行高度约2.5公里,最终在预定海域溅落。

但关键不在于“飞行高度”,而在于“着陆控制”——相关记录显示,火箭在接近海面时悬停了足足10秒,随后才以侧躺姿态溅落。

这10秒悬停正是反驳“掉海里”说法的核心依据:若为失控坠落,绝无可能实现如此稳定的姿态调控。

海上环境与陆地截然不同,大风大浪属常态,海浪会实时改变“预定落点”的实际状态。

火箭需在悬停过程中实时计算燃料余量、调整发动机推力,同时避开波峰与海面漂浮物,整套操作的难度远超陆地固定场地着陆。

我十分认同这种“渐进式验证”的思路,商业航天并非“噱头式探索”,不能急于求成、追求一步到位。

元行者一号未急于加装着陆腿,而是优先攻克“精准控制”与“发动机二次启动”等核心技术,本质是将试验风险拆解,逐一突破。

要知道,着陆腿看似简单,实则是“重量负担大户”。

对起飞质量57吨的火箭而言,着陆腿的结构重量会转化为“无效载荷”,既增加发射成本,又给回收控制增添难度。

先通过溅落验证制导算法、发动机高空启动等“核心能力”,待技术成熟后再推进着陆腿加装、海上平台“筷子夹”回收等更复杂方案。

这种“先解决‘能否回收’,再优化‘回收质量’”的节奏,非常适合资源有限的商业航天企业。

还能使用吗?

大众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溅落海中的火箭能否复用”。

从工程师披露的信息来看,答案是“存在复用可能,但需经过多轮检测”。

火箭打捞上岸后已完成拆解,推力室、涡轮泵等未接触海水的核心部件状态良好,接触海水的部位虽出现锈蚀,但设计阶段已针对性做了防海水腐蚀、防潮处理。

这一细节至关重要,说明研发团队从试验设计初期,就未将“溅落”视为“一次性操作”,而是充分考虑了后续复用的可能性。

不过锈蚀处理并非简单修复,需先检测锈蚀程度,判断是否影响金属结构强度,随后还需重新进行试车,验证发动机性能是否达标。

这一过程虽繁琐,却为后续掌握“海水环境下火箭复用技术”积累了关键数据。

未来若要实现常态化海上回收,“抗海水腐蚀”必然是绕不开的技术关卡。

此次试验中,还有一个易被忽视的关键突破:成功验证“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空中二次启动”。

这项技术的难度极高,全球范围内掌握该能力的商业公司寥寥无几。

火箭在无动力滑行阶段会进入失重环境,贮箱内的液氧甲烷会悬浮并与增压气体混合,如何让推进剂“沉底”、确保发动机吸入纯净燃料,本身就是一项技术难题。

更具挑战的是二次点火的时机控制,如同在百米冲刺过程中,需在指定厘米位置精准按下秒表,微小偏差就可能导致火箭偏航。

元行者一号不仅成功实现发动机二次启动,还依托该技术完成减速与悬停,这意味着后续入轨火箭一子级从太空返回时,最关键的“减速环节”已具备技术基础。

从商业价值角度分析,海上回收的潜力远大于陆地回收。

陆地回收需大片开阔场地,且必须远离居民区,可选落点十分有限。

海上回收则可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调整落点,例如向赤道附近海域靠近,可借助地球自转节省发射燃料。

向偏远海域部署,能彻底规避回收过程对地面人员的影响。

对商业航天而言,“灵活性”与“安全性”直接关联商业价值。

落点可调就意味着能适配不同轨道的发射任务,远离居民区,意味着可降低审批难度、减少安全风险。

元行者一号此次试验,相当于提前验证了“海上回收”商业价值的核心部分。

冲向云霄

接下来,元行者一号将直接挑战“入轨任务”,这一目标虽具挑战性,但从此次试验成果来看,研发团队具备充足底气。

毕竟核心回收技术已通过验证,后续只需将验证型火箭的“单发动机”升级为完整版的“9台发动机并联”,再搭配二级火箭与整流罩

这些均属工程优化范畴,相较于“从0到1”突破核心技术,难度已大幅降低。

当前国内商业航天正处于“技术攻坚”的关键阶段,元行者一号这类试验,实则在为整个行业探索可行路径。

此前行业内常提及“对标SpaceX”,但真正的技术进步并非“照搬复制”,而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寻找最优解。

元行者一号未盲目跟风陆地着陆腿回收模式,而是选择溅落这一更务实的路线,正是找到了符合自身发展的“技术节奏”。

未来1至2年,随着更多商业火箭完成回收验证,国内航天领域有望像新能源汽车行业一样,形成“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届时“可复用火箭”将不再是行业新闻,而会成为常态,航天发射成本也将实现实质性下降。

结语

元行者一号此次“海上回收”,绝非“火箭掉海里”,而是一次精准的“技术卡位”。

它证明中国商业航天不仅拥有“敢于创新”的勇气,更具备“务实推进”的能力,这种特质比单纯追求“高难度技术动作”更具长远价值。

我们期待元行者一号后续的入轨首飞,或许届时,中国商业航天将迎来首个“发射-回收-再发射”的完整闭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5G-A重塑移动AI时代 近日,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营销副总裁陈实发表了以“5G-A Reshapes Mobile AI Er...
东航甘肃航空研学活动:蓝天逐梦... 中新网甘肃新闻9月26日电 (陈艺文 姜静 徐知遥)近日,来自安宁区中小学的50余名师生怀揣着对蓝天...
渤海银行原副行长赵志宏因受贿罪...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谢惠茜 9月27日,天津市纪委监委的官方网站“廉韵津沽”网站通报了5起...
埃森哲八赴云栖,共话AI赋能重... 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埃森哲中国) 继去年的“百模大战”之后,今年许多企业对待AI的态度变得更加理...
原创 火... 前言 最近航天圈有个讨论颇受关注,箭元科技公司的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在山东烟台东方航天港完成首次海...
你有多久没有好好写字了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瞬间:拿起笔,却突然忘记一个常用字怎么写,只能默默点开手机输入法;手写一封请柬时,...
原创 白... 我们细看相关将领回忆文章,就会发现在蒋介石是曾经想过给白崇禧极大军权的,也就是让他同时指挥徐州、华中...
中国空间站已经全面建成并在轨稳... 9月28日,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发布消息,作为我国在轨系统最复杂、规模最大的航天器组合体,也是我国首个长...
一分钟揭秘!pokermast... 一分钟揭秘!pokermaster破解版,德州透视是真的吗,细节方法(有挂教程);1、很好的工具软件...
盘点一款!pokernow辅助... 盘点一款!pokernow辅助工具,哈糖大菠萝怎么挂,透视教程(有挂插件)运哈糖大菠萝怎么挂辅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