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瞬间:拿起笔,却突然忘记一个常用字怎么写,只能默默点开手机输入法;手写一封请柬时,却发现字迹早已失去学生时代的“挺拔感”,只剩下潦草的“江湖体”。
当我们习惯了用语音“一键传达”、用表情包“一键传情”,日常书写频率变得越来越低,随之而来的是书写能力的普遍退化。在这场数字化浪潮中,我们会失去书写这一技能吗?你又有多久没好好写字了?
图源:视觉中国
一
书写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开端。多数人的书写记忆,始于童年伏案的端正姿态——恪守“一拳一尺一寸”的教诲,在田字格里用心描摹。那时我们写下“水”字,仿佛能感受到它的流动;写下“山”字,如同亲手勾勒出峰峦的起伏。我们在书写中认识汉字,触摸世界。
如今,我们的手指更多是在打字或是滑动屏幕,鲜少握起笔。社会节奏的加快与技术革命的推进,改变了我们与文字的相处方式。工作沟通中,键盘取代了纸笔,成为信息时代的“标准配置”;教学场景里,PPT与在线作业成为主流;生活压力之下,人们更愿意选择刷剧、网游等打发时间,对书写的兴趣逐渐降低。曾经富有个性的笔迹,被压缩为整齐划一的数字编码。当记录与沟通被更高效的方式满足,耗时费力的“一笔一画”便自然在生活中淡出。
这种淡出,让“提笔忘字”从一句调侃,变成了许多人的真实写照,汉字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网友戏称,“尴尬”不会写,着实尴尬了。手生,是长期不写字后大脑与肌肉最诚实的“抗议”。有科学研究证实,相比打字,长期手写能激活大脑多个功能区域,包括视觉、感觉运动皮层,形成独特的“读写回路”。而当我们搁置纸笔,这条神经通路便会像久不通行的小径,日渐荒芜。
被一同遗忘的,还有那条无形的“文化缆绳”。如果我们将书写完全让渡给智能,失去的远非一种形式,而是深度感知文化的一种能力。
漫画 图源:新华社
二
莫言曾说:“做人,一定要把字写好。”这句话的背后,是对文化底蕴和精神传承的呼唤。在数字化的今天,好好写字究竟承载着怎样的重量?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DNA。殷墟甲骨文的发现,直接证实了古史记载中“商”王朝的存在,将中华文明的信史向前推进,是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自信。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笔,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呐喊,林觉民《与妻书》中“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决绝……他们以墨为魂、以笔为剑,将家国情怀凝于字句之间。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内,一封封家书纸短情长,是一个民族的铮铮铁骨,是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寄托。我们的每一次书写,都像一次对历史文化的“已读”“回帖”,与先辈完成“跨时空连线”。
一个“愁”字,是秋上心头的意境;一个“孝”字,是子承老也的责任;一个“明”字,是日月交辉的景象。每一个汉字以形构境,借意传情,更蕴含着生活的艺术。它们随着岁月不断变迁,记录着文明的进程。“国”字从“戈”守“口”的构形,演化为“祖国美好如玉”的象征;“家”字屋下有豕,蕴含农耕定居的起源;就连网络上“囧”字的走红,也延续着汉字的无限应变力。我们从殷商甲骨中触摸敬畏,从秦汉小篆中读出庄严,在魏晋行书间领略洒脱,在这场持续千年的“国风美学展”中,亲手书写是最沉浸的观展模式。
古人云“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迹,能映照出他的修养、性情乃至走过的路。弘一法师早年字迹秀丽工稳,晚年却愈发简淡超逸,透着他从尘世到佛门的心路;鲁迅的手稿瘦硬峻峭,棱角分明,可见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风骨。日常生活中,一手好字是无声的“颜值担当”,默默叠加“沉稳”“清丽”等印象分。社交媒体上,有博主单靠一手好字便收获众多粉丝;乡村教师遒劲有力的黑板字,引来网友点赞;00后女孩的街头书法,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我手写我心,在方寸之间,诉说着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1912年鲁迅撰写的《〈古小说钩沉〉序》手稿,现藏于绍兴鲁迅纪念馆 图源:“绍兴文旅发布”微信公众号
三
书写会消失吗?或许,它只是在等待一个被“手动唤醒”的理由。这个理由,就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那份对“好好写字”的向往里。
这当中,有无法被复刻的情感共振。键盘敲出的是“信息”,而手写的却是“情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三百字,用了七次蘸墨,多处顿挫涂抹,锥心之痛扑面而来;一位父亲临终前为女儿写下潦草“天书”,引得很多网友共同破译。见字如面,见的不是符号,是彼此的心。
这当中,有着与自我精神的对话。在追求效率的今天,书写是一种“反本能”的慢。当所有人都在奔跑,我们更需要一种方式让自己停下来,审视内心。正如梁启超所言,写字“不失为第一等的娱乐”,能于无形中收摄身心。当笔尖落下的那一刻,呼吸变缓,杂念清零,如同一场“精神瑜伽”,让放松、专注、主体感逐渐归位。
重启书写,无需宏大仪式,关键在于融入日常。
比如,尝试“微书写”。前不久,“建议频繁记录生活”登上热搜,引发共鸣。书写亦可如此。它不必是正襟危坐的练习,可以是在给家人的便利贴上留言,也可以是读书时随手写下的批注,抑或是旅行中寄给朋友的明信片祝福。当好好写字从“刻意练习”变为“自然而然”,不知不觉间也许就能找回“手感”。
比如,解锁“有意思”。年轻人的手账文化让传统书写有了全新的活力。一页优秀的手账,是贴纸、胶带、便签与文字的奇妙结合,将日常的碎片再创造。书写也脱离了枯燥的重复,成为创意的点睛之笔。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表达载体。甲骨文刻下了远古的讯息,毛笔写尽了文人的情怀,钢笔字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但无论形式怎么变,那由亲手书写所赋予的温度、诚意与生命感,始终无可替代。
从今天开始,不妨再次提笔,写下一行字,重新感受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你的字有着怎样的性格?请在评论区晒一晒吧。
本文播音:洪放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