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伯虎财经(bohuFN)
作者 | 路费
大年初七,小米盘中股价一度来到40.05港元,总市值突破万亿,站到了10054亿港元的高位。截止发稿,小米股价报收39.65港元,总市值10000亿港元。
然而,仅仅一年前,小米的股价还在12港元的低位徘徊。许多网友也因此在社交媒体晒出自己的收益,戏称“2024的钱,是小米给的”。
不太关注小米的朋友很容易把这部分归功于小米汽车的成功以及雷军个人影响力的带动。
这无可厚非。毕竟小米汽车首款车型上市仅仅9个月就完成了超过13万辆的交付,并且仍然持续处于供不应求当中,网友戏称“交付越多,欠的越多”。外界对于汽车业务的期望是小米股价抬升的重要动力。
雷军更是在最后一次创业中成为国内公共舆论空间里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家:爽文男主、叔圈天菜、卡里只有冰冷的40亿、千亿总裁逗你开心……用媒体人老编辑的话来说,就是原马云免职另有他用,组织已经决定了,任命雷军为新一届马云,即刻上任。
但不可否认的是,小米的主要业务在过去一年里同样爆发了非常强大的动能。这个动力既来自业务层面,也来自组织层面:小米不再只是雷军一个人的舞台,以卢伟冰为首的业务负责人正在把小米在手机上的方法论复制到其他行业,最明显比如大家电。
卢伟冰的原话是,我认为,所有的产品都应当用小米的方法再做一遍。
2024三季度,小米交出了史上最强财报,无论是主业手机,还是IOT以及互联网业务都有相当的增长,这也使得小米即便背负着汽车业务的投入,但现金储备反而来提升到了史无前例的1516亿元。
作为全球唯一一家,拥有”人车家“全生态的公司,小米的业务协同性好过此前的任何时候。在这里,我们想要讨论的是,三季度这份史上最强财报,会不会是未来最弱的一份财报。
01 最后一块拼图
对于小米造车的争议,一直到小米su7发售前都仍然存在。
外界对于小米的质疑一方面在于,彼时新能源汽车已经卷成了一锅粥,慢人一步的小米此刻进场,成功的难度太大;另一方面,当时正处于智能手机的下行周期,全球手机出货量都处于负增长,小米的高端战略又进展不佳,而小米的营收还要靠手机去撑着,因此一些行业人士认为雷军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手机而非新能源汽车上。
但现在,相比没有一个人会质疑小米造车的正确性。
首先,小米的品牌效应使得它天然具备了传统车企和新势力所不具备的号召力。
没有试驾、甚至没有线下见过真车,小米su75分钟大定10000台,27分钟大定50000台。上市9各月就交付超过13万辆。
现在,小米汽车的月交付已经稳定在20000台以上,限制赚钱天花板的是产能,而不是需求。从小米汽车的成交均价来看,现在小米汽车单个季度的营收贡献可以轻松来到百亿规模。
根据小米官方,2025年小米汽车目标年销36万辆,除了小米su7,首款SUV YU7于6-7月上市,售价30-40万,年产能15万台;SU7 Ultra高性能版3月上市,预售价81.49万元,销售目标1万台。如果按照这个数量计算,小米汽车将在明年就实现盈利,并接棒成为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
其次,对小米冲高帮助最大的,是小米su7.
冲高一靠价位,二靠破圈。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撬动的预算远比手机要多得多。同时得益于小米su7的外观优势和独特理解,大量的小米手机之外的用户开始考虑小米汽车。
卢伟冰曾在电话会上表示,小米汽车的iPhone用户占到了51.9%、BBA用户占到29%、女性用户占到40%至50%,这都是我们之前在手机破圈方面没有达到的,但小米SU7这次达到了。
最后是“人车家全生态”的关键一环。苹果终止造车后,小米就是唯一造车并且取得阶段性的消费电子企业。雷军此前曾有一个关于消费电子终局的方法论,就是用汽车真正定义消费电子的终局,在成本速降、头部效应和铁人三项三个维度上取得胜利。
我们认为,这里的核心是连接。在AI时代,如果说AI是核心,那么互联生态就是路径。小米汽车的成功已经协同带动了其他业务的发展,不仅仅是品牌的破圈和向上,据行业人士分享,小米围绕SU7开发了一系列的新IoT设备,让IoT设备从弱连接向强连接转变,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02 小米方法论的胜利
在小米成立之初,2010年4月,雷军等创始人提出了“顺势而为”的商业思考,并总结了“小米方法论”的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
2024年,在小米大家电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后,卢伟冰抛出了一个观点:所有的产品都应当用小米的方法再做一次一遍。
坦白说,小米方法论在智能手机这条路上走的并不顺利。
一方面,如果从第一性原理来看,高端建立的根本肯定还是在于芯片和系统的自主。毕竟无论miui更新的再频繁,软硬件协同带来的优势还是独一无二的;高通骁龙冷热切换也让一种安卓厂商们吃了个大亏。但无论是此前的澎湃芯片还是oppo哲库的陨落都证明自研芯片或者操作系统这条路短时间内走不通。
另一方面,和一线互联网大厂名将辈出的情况相比,雷军的小米始终有些形单影只。这让小米的战斗力相当依赖于雷军本人。以2015年小米的陷入低估为例,雷军曾表示:
“形势极其严峻,我不得不亲自接管了手机部。那段时间,苦不堪言。我经常早上9点上班,到了凌晨一两点,还在开会。有一天下班的时候,我数了数,一天下来,我居然开了23个会,让人无法置信。”
但当下,今时不同往日了。2025年1月2日,卢伟冰发了一条微博,庆祝自己加入小米6周年。
2019年加入小米后,卢伟冰担任集团副总裁并兼任红米Redmi品牌总经理。五年时间里,卢伟冰在稳定红米销量的同时,把红米的价位段提升至3000元以上,不再仅仅是一个低端走量的品牌。现在卢伟冰已经升任小米总裁兼任小米品牌总经理。
不只是卢伟冰正在进化成另一个雷军。一个更明显的例子是,越来越多的小米高管开始站到台前,直接与用户进行互动。去年10月的新品发布会上,许斐和金凡也站到了舞台上,分别作为小米15和澎湃os2的主讲人,王腾则独立负责起Redmi品牌。
组织的进化也让小米更加具有战斗力,大家电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2018年,小米进入了大白电市场,开始试水推出了空调、洗衣机等产品。随后在2019年,小米成立了大家电事业部。过去几个季度,大家电业务的增长成为了IoT业务的一抹亮色。2023年全年,小米大家电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0%;去年的三季度,小米空调产品出货量超过170万台,同比增长超过55%;冰箱产品出货量超过81万台,同比增长超过20%;洗衣机产品出货量超过48万台,同比增长超过50%。
当下,在“专注、极致、口碑、快”上,小米执行的更加坚决。根据卢伟冰在财报会上的分享,在研发层面,小米加强了核心器件的自主研发,从ODM模式切换到自研模式。同时围绕需求做服务,比如开发了双区洗烘洗衣机、上出风空调/提供,“拆送装一体”服务。
某种程度上来说,小米su7的成功也依赖于这套方法论。无论是三电技术自研的决心、防晒的细分需求,还是汽车本身过硬的质量,以及三年磨一剑的执行力,都能算是小米方法论在某个行业的复刻。
03 写在最后
2025年,注定是小米走过窄门的一年。
每年年初,各大机构发布的智能手机市场数据都会成为讨论的焦点,有的以激活为口径,有的以出货为口径,这也导致了国内数据往往存在差异。比如在Canalys发布的数据里,小米就跌出了前五,成为了others的一员。
但根据Counterpoint最新数据,2024年第四季度,华为以18.1%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小米紧随其后,以17.2%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二,vivo和OPPO则分别以16.3%和12.5%的市场份额占据第四和第六的位置。
国补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根据华尔街见闻报道,华尔街见闻从供应链获悉,小米15系列在国补落地的当天(1月20日),实现销量与1月19日相比,环比巨增92%-115%。
截至1月底,小米15系列销量已达数百万台。另外,在国补启动后至2月初,手机销量排名前20的机型中,唯有小米15(旗舰级)是唯一一款内存达到512GB的旗舰机型。
从手机到IOT再到造车,小米这艘船第一次成功点燃了所有的发动机。
有意思的是,去年八月份,雷军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小米的造车实力还是被低估了。因为初期为了确保成功,很多东西是用传统车厂方法干,还没用科技企业的模式干,为了确保能上牌桌,打法上偏稳健,以后小米就会提速了。
可以期待一下, 万亿可能真的只是小米的新起点。
文章封面首图及配图,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若版权者认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浏览或不应无偿使用,请及时联系我们,本平台将立即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