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创业最前线
作者 | 张珏
编辑 | 蛋总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在创新药的下一轮浪潮里,抗体偶联药物(ADC)正成为各大药企争相押注的新战场。
目前,最著名的ADC药物、阿斯利康德曲妥珠单抗(Enhertu)销售额在2024年突破34亿美元。
全球ADC研发热情空前高涨,其中最大的赢家之一便是药明合联。
作为一家合同研发与生产(CRDMO)服务公司,药明合联凭借其建立的技术与产能壁垒,承接了来自跨国药企和生物科技公司大量的ADC研发制造订单需求。
近期药明合联发布中报,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成长速度。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同比大增62.2%,净利润增长52.7%,订单储备也达到13亿美元,坐稳全球ADC CRDMO龙头。
和生意火热形成对比的是,中报后一周药明合联股价持续走低,且公司管理层给出了十分保守的业绩指引,这是为何?
成立于2020年的药明合联,是药明系孵化的第五家上市公司,专注于ADC业务。
背靠大树,药明合联站在药明康德与药明生物多年积累的基础上诞生。药明生物早在2013年就切入ADC业务,并在原料采购、工艺体系、客户引荐上为药明合联提供输血式支持。
2020至2022年间,药明系关联交易金额从5000万元增至近8亿元,帮助药明合联迅速完成冷启动。
之后随着ADC领域的发展,药明合联快速扩展外部客户,逐渐减少对药明生物的依赖,成长为独立的龙头,于2023年11月登陆港交所并大受欢迎,成为当时生物医药板块“寒冬”中一丝难得的春意。
(图 / 界面图库)
药明合联发展至今,一直是全球极少数能够覆盖从ADC早期分子发现到临床与商业化生产全链条的一站式CRDMO服务商,这是由于ADC领域的CRDMO壁垒极高。
一是跨学科复杂度极高。ADC结构中不同组件之间的平衡极其微妙,任何环节的波动都可能导致药物失效或毒性超标。
二是工艺开发与质控体系要求严苛。ADC生产过程需要多次纯化、偶联和质量检测,且生产合规要求极高。
三是在ADC这类高风险高投入的研发中,客户尤其看重CRMDO公司的经验积累。ADC的开发成本相当高昂,一个ADC自研发至IND阶段的投入要接近1亿元人民币。临床阶段越靠后,批次规模越大,项目合约金额呈数倍放大。
凭借着壁垒和由此带来的“垄断优势”,药明合联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表现十分强劲。
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达27.01亿元,同比增长62.2%;毛利更是飙升82.2%至9.75亿元,毛利率从32.1%升至36.1%。
净利润7.46亿元,增长52.7%,净利率达27.6%;经调整净利润(剔除利息收支)7.33亿元,增长69.6%。
药明合联的盈利能力和公司的产能有密切关系。
药明合联产能利用率短期较高,现有产能主要集中在无锡基地,总产能约1.1万升,上半年利用率达80%;新建的新加坡基地一期预计在今年底竣工并计划于2026年初投产。
更重要的是,药明合联在手未完成订单约13亿美元,同比增长58%,为现金流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这意味着,即便行业景气度有所回落,药明合联的增长惯性依然可以延续。
费用结构方面,销售成本27.01亿元,同比增长52.7%,与营收增速基本同步。销售及营销开支大增105%至4900万元,行政开支增长42.9%至1.08亿元,主要因人员扩充与薪酬上涨。
这是一个典型的“规模效应”释放过程:固定成本摊薄,变动成本优化,盈利能力持续改善。
中报背后,是药明合联在全球ADC浪潮中的深度参与。
过去几年,ADC药物正在改写肿瘤治疗的“游戏规则”。阿斯利康与第一三共联合开发的著名ADC药物德曲妥珠单抗(Enhertu)2024年全球销售额已突破34亿美元,成为新一代“重磅炸弹”级药物。
这款ADC药物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打破了乳腺癌治疗的传统分类。过去,乳腺癌患者中约55%属于HER2阴性或低表达,这类患者只能依靠化疗,生存期往往不超过15个月。
而这款药物的诞生,让全球数百万HER2低表达乳腺癌患者有药可医,且目前适应症拓展到胃癌、肺癌等,效用广泛。
罗氏的Polivy、ImmunoGen的Elahere等ADC药物的销量也快速冲向十亿美元。这些明星产品的成功,让全球药企意识到ADC可能是“PD-1免疫疗法之后的下一个金矿”。
全球ADC市场2020-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4%,预计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达31%,于2032年市场规模达到662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研发热度的持续升温:2024年是一个创纪录的年份,当年有83种新的ADC药物首次进入临床,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研发投入。
大量临床试验的启动直接推动了对CRDMO服务的需求激增,由于ADC开发的难度大,研发制造几乎无法内化。
全球范围内,绝大多数药企都缺乏完整的ADC制造能力,外包率达60%-80%,远高于生物制剂的34%。这为药明合联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户。
2025年上半年,药明合联的客户数量增至563家,在手项目总数达225个。更关键的是项目质量的提升:临床二期及以后阶段的项目从29个增加至37个,这些后期项目单个合同金额往往数千万美元起跳,且周期长达数年。
从药明合联的项目结构变化,可以清晰看到全球ADC研发的加速趋势。2025年上半年,进入临床试验后的服务收入占比提升至58.7%,意味着越来越多的ADC分子正从早期发现阶段推进到临床试验甚至商业化准备阶段。
从地区来看,北美市场为药明合联贡献收入13.91亿元,占比51.5%为最大头,同比增长近69%。
北美是全球ADC创新的核心地带,这里聚集了全球最大的制药巨头和活跃的生物科技公司,同时拥有全球最强的医疗支付能力,能够承担ADC药物动辄数万美元的治疗费用。
这推动北美市场大规模投入ADC研发。药明合联凭借全链条覆盖和成本效率优势,成为北美创新企业的首选外包伙伴之一。
2025年中报显示,药明合联在欧洲收入6.05亿元,占比22.4%,同比翻倍。
公司在欧洲市场的增长主要源于两个因素:一是欧洲药监局(EMA)对ADC药物的审批相对积极;二是欧洲本土CRDMO巨头Lonza(瑞士龙沙)此前虽然长期垄断欧洲高端生物制药外包市场,但面对ADC需求井喷,其产能已捉襟见肘,且价格高企,给了药明合联切入机会。
中报还披露,药明合联在中国收入4.85亿元,占比17.9%,较去年同期26.1%的占比有所下降,但绝对值依旧同比增长11%。
中国ADC研发热度仍在升温,正成为全球ADC创新的重要源头,仅2024年国产ADC出海授权交易就达成23项,交易总额约134亿美元,而药明合联等CRDMO公司对这些ADC项目的早期研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然而,伴随着强劲业绩发布,药明合联的股价反应不算积极。
药明合联中报发布的一周内,其股价累计下跌6.26%。从中报披露当日的61.55港元一路下滑至8月28日的53.55港元。
股价下跌或与管理层谨慎的业绩指引有关。在中报电话会上,药明合联称全年营收增长指引从原先的35%上调至45%,表面上显示对业务前景充满信心,但如果按上半年62.2%增速简单年化,全年营收增速应能达到60%以上。
这种保守预期可能源于两个原因:一是下半年确实面临增长放缓压力,可能来自项目确认节奏、产能升级改造等因素;二是管理层有意压低预期,为完成全年目标留出缓冲空间。
无论哪种情况,都反映出管理层对下半年业务前景的相对谨慎态度。
但显然投资者对全球首屈一指的ADC CRDMO标的有更高期待。
在ADC市场爆发、订单储备充足的背景下,市场希望看到与强劲基本面相匹配的乐观指引,而非过度保守的“安全牌”。这种预期管理的反差,被部分投资者解读为管理层缺乏足够的透明度和坦诚度。
今年以来创新药板块整体表现亮眼,相比同为ADC产业链的其他公司,药明合联作为龙头的股价表现稍微“尴尬”。
其他ADC公司,例如因对外授权名声大噪的ADC公司映恩生物4月登陆港交所后首日飙涨117%,随后股价一度来到400港元。科伦博泰8月股价则一度冲破470港元,今年以来涨幅超过185%,市值突破千亿。
而作为ADC产业链“卖水人”的药明合联,今年以来涨幅显得并不抢眼,而且中间还遭遇过大股东减持的冲击。
2025年4月,公司控股股东药明康德大幅减持约5080万股,套现约21.8亿港元,占总股本约4.2%。
减持公告公布的当日,药明合联股价盘中创下49.5港元历史新高,次日即出现剧烈调整,两日内跌幅超10%。
对于海外收入占比高达82%的药明合联,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是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
今年8月,美国共和党与民主党参议员联合提交了编号为S5061、S5062、S5063的三项修正案,拟附加至《国防授权法案》(NDAA)中,预计于2025年9月审议。
其中,S5061禁止美国联邦政府机构采购、使用中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设备与服务,现有合同到期后不得续签;S5062建立所谓“生物技术实体清单”,对清单内的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实施融资和技术合作限制。
这些修正案一旦通过,将对中国生物技术企业在美国市场的运营产生重大影响。消息传出后,药明康德股价应声下跌,药明合联同样承压。
前不久,药明合联已被纳入MSCI中国指数,调整于8月26日收盘后生效。被纳入MSCI中国指数意味着进入了MSCI全球标准指数系列,这或许能为药明合联带来海外被动指数资金的买入,但药明合联在资本市场的未来,仍有待观察。
*注:文中题图及未署名配图均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