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本文作者付一夫为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
据中国政府网8月26日消息,国务院日前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提到要充分发挥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等优势,强化前瞻谋划、系统布局、分业施策、开放共享、安全可控,以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全球合作等领域为重点,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涌现一批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新就业岗位等,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全体人民共享人工智能发展成果,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在此基础上,《意见》又提出加快实施6大重点行动:
一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加速科学发现进程,驱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和效能提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二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创新服务业发展新模式。
三是“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
四是“人工智能+”民生福祉,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打造更有品质的美好生活。
五是“人工智能+”治理能力,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共治新格局,共绘美丽中国生态治理新画卷。
六是“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共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这份《意见》意义深远,是推动我国迈向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关键举措。从战略高度看,它标志着“人工智能+”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核心引擎之一。如今人工智能技术迭代迅猛,我国产业体系完备、市场规模庞大、应用场景丰富,《意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推动人工智能与各领域深度融合,促进创新与应用的良性循环,或将重塑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加快构建智能经济与社会新形态。
二、重点行业解读:六大行动激活全领域智能化潜力
《意见》部署的六大“人工智能 +”行动,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针对各行业痛点的“定制化解决方案”,每个领域均呈现清晰的发展路径与落地前景:
(一)“人工智能+”科学技术:重塑科研行业创新
人工智能正推动科研行业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推动科研从 “经验驱动” 转向 “数据驱动”,加速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技术突破,同时为舆情分析、政策评估提供工具,辅助公共政策科学制定。
(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大产业赛道迎来“质效双升”
工业:通过大模型与边缘计算,实现生产全局优化与局部精准管控,推动工业从规模扩张向精益生产转型;农业:破解传统种植养殖痛点,推动农业全链条数智化升级;服务业:重构服务形态,实现消费体验个性化、物流效率提升与金融服务普惠化。
(三)“人工智能+”消费提质:引领消费行业场景创新
这一行动聚焦需求侧升级,拓展文旅、健康、家居等领域智能消费场景,推动消费从“产品消费”向“智能品质消费”转型。
(四)“人工智能+”民生福祉:推动公共服务行业 “均等化、高效化”
医疗行业:破解 “优质资源下沉难” 问题,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诊疗服务能力;
教育行业:实现个性化教学与高效技能培训,推动教育模式创新;
养老行业:缓解护理资源缺口,推动养老从基础照料向智慧康养升级。
(五)“人工智能+”治理能力:提升公共治理行业效能
在社会治理领域,AI社会治安监测系统可切实提升社会治理预警能力、生态治理“事前预防”水平,优化政务服务流程,实现治理效能与服务效率双提升。
(六)“人工智能+”全球合作:拓宽行业跨境发展空间
《意见》鼓励行业依托人工智能开展国际合作,这些合作不仅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相关行业(如智能设备制造、软件服务)“走出去”,更通过技术普惠增强我国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
长远价值: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
从发展前景看,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的赋能效应将持续释放。《意见》的实施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力变革。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人工智能将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催生新基础设施、新技术体系、新产业生态和新就业岗位,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书写智能时代的中国篇章。
第一财经一财号独家首发,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