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蛮人先倒下了
*本文为评论员投稿,不代表环球旅讯立场
最近几天,听说了费控行业龙头企业元年科技“破产”的传闻,我毫不意外,但是却唏嘘万千。
初次和元年科技接触是2018年,我在航空公司主持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元年科技曾经是我们费控软件的候选供应商之一。那是一个对技术极其崇拜的年代,尽管元年科技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我仍然沉醉于SAP S4 HANA无比强大的内存计算能力。
好在我是一个比较清醒的人,没有对于元年科技保持偏见。仅一年之后,我就公开地把费控软件当作机票分销代理和TMC行业无法回避的“门口的野蛮人”,我的这一公开观点也导致了元年科技和我进一步深度接触。
彼时的他们还把踏入机票分销作为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并不希望以门口野蛮人的形象来惊动分销行业的同行们。而彼时的我正在积极推广NDC和ONE ORDER,并且对机票分销行业的前景极度悲观。
在一次中国航协代理人协会的讨论中,我直截了当的表示疫情给代理人朋友们带来的唯一的好处是时机。就是当下,代理人收回了大量的欠款,短期内又不会出现新的垫资。
如果说现在要思考想做些什么,其实最值得思考的是当时自己还要不要在一个即将被直销全面取代的行业里面继续挣扎。
讽刺的是,五年多过去了,NDC和ONE ORDER的成就算不上杰出。代理人还继续存在,TMC虽然也算不上好,但是也还在勉强坚持着。但是这位“门口的野蛮人”却先倒下了。
为什么先倒下的是他?因为跳出航空圈子一段时间了,我想我现在的直观感受可以代表一部分用户。
费控软件其实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报销,报销的核心问题是两个:一个是出行行为和报销行为之间的关联性;第二个便是报销行为本身的合规性。第一个要求出差的申请和出差的报销必须在同一个系统里面完成。第二个主要是解决支付和支付凭据的匹配问题。
其实围绕第一个问题,费控软件就很别扭。因为出差的申请和报销行为本身是日常行为。如果仅仅因为它是涉及到财务相关的操作,就要单独启用一套系统,这对于用户来说是非常痛苦的。
如果企业使用了元年和合思这类这类费控软件,带来的直接麻烦就是员工请假和出差在两个系统上提交,那种体验谁用谁知道。不仅体验会差,而且对于审计和财务系统来说,必然存在着合并数据的问题,这又带来了一个无法忽视的IT成本。这个问题就决定了泛微一类的OA软件在控制用户入口方面会取得巨大的优势。
同样,如果这个费控软件只能是SaaS服务,对于现代企业越来越关注隐私数据安全会是一个巨大障碍。
第二个问题本质上是发票问题。因为传统出差的消费场景多数是员工个人线下消费的,导致了购买、支付、发票和记账几件事情是分离的。报销成为了将这些行为进行绑定,并且确定合规性的唯一手段。
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解决报销的问题,费控软件都提供了一个一揽子解决方案,将离散零星的线下个人消费都集成到线上进行,自己建立一个消费集市。这样就可以通过购买的预先控制来进一步约束购买的合规性。
同样,在集市上的消费可以通过费控软件的统一支付来垫子来减轻企业的结算难题。只要企业从政策允许,就可以通过费控系统进行月结和一张发票解决所有的报销问题。这也是费控和TMC模糊边界的地方,就是作为“门口的野蛮人”进一步进入机票分销市场的地方。
再往上一个层次是费控企业所宣称的差旅费用的节约,基本上是个大饼。用过费控软件的人都知道,从最起码的低价控制角度我们只能做到审核合规性。但是没有哪个费控软件可以做到完整的Shopping结果快照记录备查。
可能费控软件不同意这个说法,因为差旅规划是他们一直宣称的核心节支策略。但是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唯一有效的控制手段其实就是低价。而出差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业务决定的,这一方面费控软件并没有足够合理的理由可以控制。
总的来说,费控软件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说是一个非常“i人友好”的工具,基于OBT的申请和报销完全不需要与人交流。
但是正如我说的,这个世界上需要使用差旅的企业可以粗放的分为以下几种:
一种是典型的服务型乙方,比如咨询公司、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和一些软件服务公司,虽然差旅费用占成本很重比例。但实际上,他们对于差旅的灵活性要求要比成本控制更严格。他们甚至可能不需要出差申请,这个时候使用一个费控软件对于他们除了是束缚之外可能并没有实际的好处。
一种是典型的离散制造类,企业总部和区域之间、企业和上下游供应商链之间定期定点差旅是他们的常态,他们更可能通过和航空公司、酒店协商更好的协议价格和保底消费数量来获得额外的管理效益。费控软件在这里发挥的余地也不大,他们需要的是TMC的贴身服务。
这两种企业是商务差旅的主体。剩下的那些需要在每次预定的时候都精打细算或者甚至就不怎么出差的大甲方来说,费控除了提供合规的情绪价值,实际的作用并不高。
反而从企业的规章来看,因为OBT的灵活性远远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而给企业员工带来无尽的麻烦。举个实际的例子,政府机关和受到强监管的单位在多人出行的时候都有团进团出的管理规范。这样如何协同跨部门审批和费用,如何按部门按项目承担,不仅经办人头疼,就连流程管理单位也会被折磨到崩溃。所以说费控软件是一个天然的组织不友好的软件。
还有就是不得不说他解决的核心问题--发票。发票可以说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要说发票的坏处,就是发票给全社会带来的巨大的管理成本。假发票,虚开发票报销后,红冲。阴阳发票,都曾经是发票的巨大黑洞。这是费控软件赖以诞生的核心矛盾。但是随着金税四期数电票的强制全面推广和不断完善。费控软件聚焦的核心问题基本不再存在。
作为一个不好用,又不解决问题的软件存空间必然是受到剥夺的。当然费控软件也不是只有这一条护城河。它的另外一个优势就是SaaS化,SaaS软件有着不可比拟的技术成本优势。这个优势体现在它可以很早完成银企直连。它可以代表它的所有用户和银行直接对接,它做一次就是所有企业都完成了。通过银企直联,费控软件就可以做到报销完成钱款立刻到账,大大缩短了报销的周期。曾几何时,这是那些长期出差的人的巨大福音。
但实际上,银企直联关键的点在于银行。当银行和SaaS软件做好了直连之后,它一定会对接到企业内部去。而费控的这些费用记账,对于银行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业务,于是就出现了很多银行从资金端来进行费控软件的建设,关键银行的软件还可以白送。
同样,银企直联的成熟也意味着企业需要自己掌控自己软件和银行的对接,从财务系统直接对接银企直联成为了更多企业的选择。这个时候,游离于财务系统之外通过SaaS对接银行对于企业来说成为了一个数据安全监管盲点,又逐渐被企业不待见。
就这样,费控软件又一关键护城河轻易地被上下游给bypass了。
所以说元年科技不是被对手打败的,它是被时代抛弃。任何一个组织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存在的,如果这些问题不存在了,那组织存在的意义也就会逐渐消失。特别的是这个组织如果是一家企业,那么它会在意义彻底消失之前就被市场抛弃。
从企业自己身的利益来看,多元化似乎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手段。但是多元化的组织失衡,导致了诸如海航那样的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再则也不是谁都能发展成为海航,中小企业必然是社会的主体,而这些主体总是聚焦在某一个赛道解决某一个问题。
而高速的发展的社会,其意志总在于集中力量解决社会问题。表现出来的现象就是一个时间会爆发一堆创业企业针对某一个赛道进行发力,而很快大部分企业都会倒下。有时候会留下一个或者几个剩者为王,而有时候可能赛道也会突然消失。
对于企业来说,能不能不陷入赛道编织的信息茧房,及时发现端倪,转换方向,对于生存至关重要。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时代的大变局中。不仅细分赛道可能随时消失,而且行业大赛道也不一定保险。
就整个交通运输行业来说,民航业虽然蓬勃发展,但是占比不增反降。不仅陷入了和高铁无休止的缠斗频频落入下风,而且几十家航空公司在过分拥挤的赛道里进行趋同竞争,陷入纳什均衡的苦战。叫好不叫座成为行业常态,客公里收益逐渐下降。
受到影响绝对不仅仅是航空公司。而是整个客运航空运输业的各个细分赛道,为了避免元年科技那样的局面,好掉头的企业是否应该主动作为,降低行业恶性竞争。逐渐消除内卷,提升行业的发展品质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好方向。
野蛮人先倒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