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银行业也在积极寻求应对之策。自2024年起,国有大型银行已连续三次下调存款利率,最近一次调整发生在今年十月,宣告大型银行存款利率正式告别“2时代”。这一举措引发了学界的热议,部分学者甚至认为,存款利率应进一步下调至零,并援引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在通货紧缩时期实施零利率政策的先例。
银行持续下调存款利率,实有其深层原因。一方面,降低存款利率旨在刺激国民消费和投资,以此缓解经济下行压力,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另一方面,银行面临着存款大量涌入而贷款需求萎缩的困境,降低存款利率意在降低企业和购房者的融资成本,以此刺激贷款需求,提振市场信心。
然而,借鉴日韩及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零利率政策在刺激经济方面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以长期实行零利率政策的日本为例,国民消费和投资需求依旧低迷。那么,如果中国银行存款利率降至零,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首先,国民消费需求可能进一步下滑。一方面,许多家庭依赖银行存款利息作为生活补贴,零利率将直接减少他们的可支配收入,削弱消费能力。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担忧也会加剧储蓄倾向,而非刺激消费。另一方面,零利率本身传递出经济形势严峻的信号,消费者可能会更加谨慎,减少消费和负债,转而增加储蓄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其次,人民币汇率可能面临长期调整的压力。由于其他国家存款利率普遍高于中国,零利率可能导致大量游资抛售人民币,转而持有更高收益的外币,进而导致人民币贬值。汇率长期贬值不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过低的存款利率也不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再次,即使存款利率降至零,储户仍可能选择将资金留在银行。如果利率降至负值,则可能引发储户将资金取出并存放于家中的情况,而非用于投资和消费。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存款是应对失业、疾病、养老等风险的重要保障。若不能有效解决这些民生问题,指望民众将积蓄用于消费和投资,恐怕难以实现。
最后,零利率或许能促使部分储蓄资金流向银行理财产品、基金、股票、房产等资本市场,以寻求更高收益。然而,在经济通缩、投资风险较高的大环境下,投资者很可能面临亏损的结局。届时,人们可能会意识到,即使银行存款零利率,至少本金安全尚有保障,总比投资亏损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