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产业国产化浪潮席卷的当下,一家被业内称为“芯片全科医院”企业脱颖而出,这就是胜科纳米。从新加坡的初创公司到登陆科创板的行业标杆,从单一检测服务到定义五代产线,创始人李晓旻用21年时间,带领胜科纳米成为全球半导体研发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伙伴”。这家被国内外巨头青睐的企业,正以“诊断芯片病灶”为核心,重构半导体分析测试的生态格局,成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创新的关键力量。
10月23日,第七届纳博会分析测试应用论坛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盛大召开,胜科纳米董事长李晓旻在会上做了《技术驱动下的Labless专业化分工与行业生态重构》的主题演讲。会后集微网对其进行了专访。
20年积累铸就“晶圆厂级”芯片医院
“芯片出了问题,我们就像医生看病一样找出病因。”李晓旻对企业核心业务的比喻,精准勾勒出其“芯片医院”的独特定位。不同于传统检测公司,胜科纳米的核心竞争力并非停留在设备层面——其检测设备如同医院的B超、X光、CT,CCM设备通过声波检测芯片内部分层,纳米探针实现微观失效分析,整套诊断流程与医疗诊断异曲同工。
然而,真正的壁垒在于20年积累的半导体器件与材料分析数据库、独创的技术方法论。正如李晓旻所言,“医院的核心不是医疗设施,而是医生、数据库和病理库”,胜科纳米首创性地将分析仪器与产线联动,定义了五代半导体分析测试产线,这才是其难以复制的壁垒。
从参与重大失效案件分析到成为全球头部半导体企业的信赖伙伴,胜科纳米的“医院”版图持续扩大。如今,胜科纳米苏州总部实验室已成为全球首座“晶圆厂级”分析测试实验室:建筑面积超7万平方米,总投资超10亿元,汇聚众多专业技术人员,规模媲美甚至超越8英寸晶圆厂。
五代产线迭代,原创撑起高毛利
产线迭代是胜科纳米技术领先的核心密码。李晓旻创业20年,带领团队定义的五代产线,每一代都精准踩中行业发展的脉搏。前两代产线为企业积累了国际头部客户资源,而从第三代开始,胜科纳米逐步掌握主动权——第三代产线凭借上百台标准化设备与成熟流程,支撑起公司近50%的营收,毛利率稳定在45%-50%,成为国内先进制程开发的关键支撑。
真正的突破始于第四代产线。2021年,胜科纳米成为国内首家导入晶体管级纳米探针芯片失效分析设备的商业化运营实验室,面对“精度高但应用模糊”的困境,团队耗时三年攻坚,最终将其锁定在先进制程SRAM(逻辑电路中密度最高、工艺最复杂的模块)的失效分析场景。这一突破不仅让企业成功跻身国际顶级客户阵营,更让第四代产线在近年实现较高毛利率,彰显原创技术的商业价值。截至目前,胜科纳米已建成数条第四代产线。
技术迭代的背后,是持续且前瞻地投入。作为赛默飞中国境内首个设备存量过百台的客户,其从“设备租赁”到“零首付购入”的合作历程,更印证了与核心供应商“技术反哺-价值互换”的深度绑定——企业将实际研发需求反馈给赛默飞、日立、蔡司等设备巨头,推动设备持续升级,形成技术闭环。
双背景赋能 撬动国产设备链
胜科纳米的成长,始终伴随着“新加坡技术基因”与“苏州产业生态”的双重赋能。2004年在新加坡创业时,企业与全球顶级半导体企业亚太区研发中心深度合作,成长为东南亚最大芯片分析机构,掌握了世界前沿技术;2012年作为中新合作项目落户苏州工业园后,长三角完善的产业生态为其打开市场空间,公司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新加坡让我们掌握顶级技术,中国市场让技术得以放大。”李晓旻的总结道破了双背景的核心价值。
为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胜科纳米采用“境内-境外”隔离的业务模式:国内实体承接境内业务,新加坡实验室服务海外客户,这一合规设计赢得全球客户信任。而2025年3月25日登陆科创板,更是其生态影响力的里程碑——作为国内半导体分析测试领域首家上市公司,胜科纳米被视为国产分析仪器的“风向标”,正如李晓旻所言:“中芯国际上市带动了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等上游企业,我们的上市也将推动国产分析仪器企业成长。”
李晓旻透露,上市后,胜科纳米对国产设备的扶持力度显著加大。截至上市前,企业已采购3000多万元纯国产设备,通过“提出技术需求-联合迭代”的模式,为国产设备企业提供关键反馈,助力其突破技术瓶颈,形成“用户-设备商-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独特抗周期能力卡位未来
在半导体行业周期性波动中,胜科纳米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判断与前瞻的布局。李晓旻将行业周期总结为三波:2018-2023年的成熟制程周期、2023年后的算力芯片周期,以及未来3-5年由AI应用驱动的全产业链周期。而胜科纳米的“Labless”模式,恰好具备了穿越周期的韧性。
“行业内卷的时候,正是客户最依赖我们的时候。”李晓旻的判断一针见血。当企业陷入激烈竞争,需要比拼芯片性能、稳定性和失效率时,第三方分析测试服务就成为刚需。数据印证了这一点:即使在2023年成熟制程过剩、先进制程突破的转折期,胜科纳米的三代、四代产线依然扮演着关键角色,订单需求持续增长。
这种抗周期能力源于公司独特的投资逻辑。不同于“周期下行搞投资,上行搞生产”的常规思路,胜科纳米考虑到实验室1.5-2年的建设周期,始终坚持逆周期布局与持续投入。每年有序实施采购计划,确保公司在技术迭代上始终领先。而7-10年的设备折旧政策,虽让短期财务数据略显保守,却真实反映了企业的稳健经营——即便在折旧压力下,公司毛利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在技术布局上,胜科纳米早已提前卡位未来。从多年前就开始布局数字化,耗时8年自主研发实验室生产管理系统,迭代超100个版本,平均每两周更新一次;在通用大模型热潮中,公司坚定深耕半导体垂类模型,同时投入重兵保障数据安全,构建了4级信息安全体系,硬件投入达几千万元;为解决研发时效性痛点,公司推出无人机物流航线,将上海与苏州之间的样品运输时间从2.5-2小时压缩至45分钟,打造低空经济在半导体领域的最佳应用场景。
剑指“台积电级”龙头
“行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而顶尖的芯片分析人才无法批量培养。”李晓旻深刻意识到这一点。2023年,胜科纳米成立半导体学院,与新加坡SUTD基地合作将技能培训升级为学历教育,第一届毕业生70%主动留任,为行业输送了急需的专业人才。
对于未来,李晓旻有着清晰的规划:短期聚焦先进制程分析测试的深度创新,中期持续推动国产化设备生态成长,长期则致力于成为半导体分析测试领域的“台积电”。这一目标的背后,是胜科纳米对行业趋势的深刻判断:未来3-5年,AI将驱动半导体全产业链周期,自动驾驶、AR/VR等应用的落地将带动存储、功率器件等品类爆发,第三方分析测试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在李晓旻看来,胜科纳米的上市不仅是企业发展的新起点,更是行业生态重构的信号。“真正的创新会带来行业增量,没有输家的创新才是原始创新。”
从新加坡的“零首付设备”创业,到科创板的“生态标杆”,胜科纳米的成长轨迹,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自主创新的缩影。在国产化替代与全球竞争并存的赛道上,这家“芯片医院”正以技术为刃、以生态为基,不仅书写着自身的成长传奇,更引领着半导体分析测试行业迈向“中国智造”的新未来。
                    上一篇:神舟今日再穿九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