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开始封赏各位功臣。其中,萧何所获的封地最为丰厚。然而,大将曹参却心生不服,他认为自己随刘邦南征北战,身上受了七十多处伤,功劳理应最大。而萧何从未亲自攻取过一座城池,却被封为第一功臣,这让曹参感到不甘。刘邦解释道:“当年我们与项羽多次交战,几度被打败,损失惨重,都是萧何及时补充兵员挽救了局面。有时军中缺粮,我还没下命令,他就已经安排粮草送到前线。萧何的功劳,不是靠攻城掠地,而是建立汉朝、流传万世的伟大功绩。”听了刘邦的解释,众人都心服口服。
萧何对汉朝的贡献确实卓越,他位极人臣,且能善终,实属罕见。更为特别的是,萧何比秦始皇小两岁。秦始皇五十岁去世时,萧何才是沛县的一名县吏。八年后,年过五十六的萧何已成为汉初第一丞相。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陈胜起义时,萧何鼓动沛县县令召回刘邦共同举事,后来县令反悔,萧何便与刘邦暗中合作,将县令除掉。萧何深谋远虑,害怕造反失败而遭杀身之祸,于是巧妙地推举刘邦为首领,让刘邦做出头鸟,而自己则稳居二把手的位置。
楚汉之争持续了四年,刘邦在前线奋战,萧何则在关中稳扎后方。他负责收集粮草、训练士兵,刘邦损失多少兵力,他就补充多少;刘邦需要多少粮草,他就送来多少。相比项羽只有范增辅佐,刘邦不仅有张良、陈平,更有萧何这个掌管全局的总管。因此,除了韩信之外,萧何也是楚汉之争中决定胜负的重要人物。
萧何不仅才干出众,还始终从刘邦的立场出发思考问题,是典型的忠臣。当年他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起初不以为意,萧何却坚信韩信非同凡响,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正确。刘邦登基后,担心韩信可能成为隐患,萧何又出面将韩信除掉。你可以说萧何不仗义,但绝不能说他不聪明。在楚汉相争最激烈时期,刘邦曾担心萧何会否倒戈,萧何便派人将自己的二十多口家眷送到前线,由刘邦代为照管,从此让刘邦完全放心。
对于刘邦而言,萧何是最得力的助手,他深知刘邦的心思,也是共同创业的伙伴。与曹参、樊哙等人相比,萧何明显高出一个层次。刘邦称萧何为第一功臣,实在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