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八方智慧
专家共话千年巴文化的“时代新生”
文图\记者 蒋欢 田昊鹰
根脉所系,生生不息
时代潮涌,新篇待启
10月30日
2025“巴人根脉•时代新生”泛巴地区
巴文化研究发展交流会举行
20多位巴文化研究专家
在巴文化底蕴深厚的涪陵
开启了一场
关于“根脉”与“新生”的“千年对话”
会场内
思想碰撞,智慧激荡
聚焦巴文化核心命题
探寻保护传承的创新方略与转化路径
直指推动古老的巴文化实现三大跨越:
从学术高地走向大众生活
从地域资源升级为国家名片
从历史遗产转化为发展动能
五省市联动 “活化”巴文化
会上,泛巴地区23个地区的文旅部门代表签署了文旅交流合作备忘录,既是对巴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以全局视野谋划巴文化发展新格局。
陈卫东作主旨发言
“今天签署的这个协议,对于泛巴地区巴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四川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卫东表示,协议的签署对于巴文化的“活化”,有三个方面的助推作用。
“第一,以后我们五省市可以联合进行巴文化的考古发掘,从‘单点突破’迈向‘区域联动’,实现研究范式的根本性转变。第二,更有利于我们传承保护好已有的巴文化,从‘分散管理’升级为‘整体性守护’,构筑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第三,可以从中抽取出巴文化中特有的精神要素,能够更广泛地去传播、发扬,激活巴文化的内生动力。”陈卫东说。
历史促发展 保护促发展
会上,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亚洲遗产管理学会秘书处的副秘书长汪艳以巴文化地区城市发展与变迁研究为题进行了主旨发言,详细梳理了泛巴地区城市发展与变迁过程,围绕巴文化的特色和价值提取、传承与保护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汪艳作主旨发言
“我们要坚持以历史智慧促进当代发展,以历史文化资源引领未来综合利用。所以我建议,未来能够加强数字赋能,系统性完成巴文化的研究、保护与传承工作。”汪艳表示,在对历史的理解基础之上,应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发展”的良性循环路径,加强文化旅游的发展、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元素大融合 打造大IP
立体构建“历史溯源—学术创新—产业转化”全链条生态,应该怎么做?围绕“以扎实的历史理解和文物保护为基础,合理打造具有巴文化特色的文旅品牌与体验线路”、“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培育以巴文化为核心的内容生产和创意设计”等方面,大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蒋刚准备主旨发言内容
“利用现有资源打造沉浸式的考古遗址公园,把旅游和文物的保护与宣传充分地融合起来。”重庆师范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教授蒋刚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联合一些高校,举办系列的专题研讨会,打造巴文化的大IP,这样可以起到更好的传播作用,让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巴文化。
《巴清》筹备中 学术到日常
会上,还签订了《巴清》剧目合作三方协议,将把秦朝时期著名女企业家巴清融合了商业传奇、政治博弈的一生搬上舞台,使文化遗产真正成为赋能地方发展、润泽当代生活的源头活水。目前,创作团队正在进行前期筹备工作。
童航介绍剧目《巴清》筹备工作
“通过我们几次来涪陵采风,我觉得选择巴清这个人来做这个事,非常正确!因为巴清是我们史书上记载的中国第一个女企业家,也是我们涪陵和巴文化的文化标志之一。”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一级演员童航介绍道:“通过剧目的排演,把已经挖掘出来、整理出来、经过论证的巴文化的文化元素和特征,传递给观众,这才是真正从学术高地走向了我们大众生活。”
涪陵挑大梁 让世界惊叹
大会主旨发言阶段的最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研究馆员王川平进行了总结发言,他首先肯定,今天的大会开得非常好,展示了巴文化活化利用的前景。
王川平总结发言
王川平表示:“泛巴文化地区,大家是有共识的,因为我们有同样的历史、同样的文化,也有同样的切肤之痛,就是没有做大做强!”
他说:“涪陵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文旅上有很多有内容的点,在这个基础上,将小田溪墓群链接进去,这就是强强联合。小田溪墓群是可以担当巴王考古遗址公园、巴王考古遗址博物馆建设的,巴文化的活化利用,涪陵应该挑大梁、牵‘龙头’,承担更多的责任,做好做亮,做出品牌来,会让世界惊叹!”
点亮
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