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秦朝,指的是整个天下的主人。如果从字面上理解,皇帝就是世界的主宰。在古代中国,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百姓,都坚信中国就是世界,任何成为中国皇帝的人,就等于是统治了整个天下。所以,汉朝的皇帝受到四方诸国的尊敬,隋朝的皇帝也被游牧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唐朝的李世民更是被突厥各国称为“天可汗”。然而,到了明朝,这种观念就不再适用了,明朝的皇帝只能称为中原的皇帝,甚至连蒙古的大汗也不能做。那么,为什么这个被誉为超过汉唐的明朝会如此失败呢?
明朝与蒙古的深仇
明朝的建立源自元朝的灭亡。元朝的衰败原因有很多,但最终的决定性因素是朱元璋的崛起。朱元璋凭借着个人的才能和身边一群能人的帮助,才加速了元朝的灭亡。如果没有朱元璋的崛起,可能元朝的统治还会持续很长时间。朱元璋虽然对中国历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也得罪了不少人。支持朱元璋的人视他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先驱”,而他得罪的则是蒙古人。元朝灭亡后,蒙古势力退至漠北草原,他们并没有放弃对天下的野心,仍旧想着恢复元朝的辉煌。
虽然明朝不断派遣军队进攻蒙古,但始终未能彻底消灭蒙古人。元朝的残余势力在漠北建立了北元小朝廷。北元的皇帝继承了成吉思汗的家族血脉,继续自称黄金家族,并公开否认明朝的合法性。明朝也一直不承认北元的存在,双方不断进行战争。即使朱元璋和永乐帝多次击败北元,但始终没能彻底解决问题,蒙古人像野草一样总是春风一吹就复生。由于两国之间的长期战争,蒙古和明朝之间的仇恨逐渐变得深刻,甚至成为了不可化解的死仇。
明朝无法获得天下的承认
如果中国人认为自己统治的世界就是“天下”,那么其他国家就是更广阔的“天下”。要想明朝的皇帝不仅在中原称帝,还能成为蒙古地区的大汗,那么他必须具备足够强大的武力。历史上,秦始皇通过强大的武力统一六国,汉武帝也凭借压倒性的力量征服了匈奴,隋文帝与隋炀帝则依靠军事征战打下了强大的基础,唐朝李世民更是以一战之力打败突厥,成为“天可汗”。然而,虽然明朝的实力强大,但它始终缺乏像秦朝、汉朝、唐朝那样令天下震慑的武力。
从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就视蒙古为生死敌人,接着是朱棣、宣德帝、正统帝等,他们都在不停发动战争,以防止重蹈宋朝靖康之变的覆辙。尽管明朝取得了不少胜利,缴获了大量战利品,但蒙古人始终没有被完全征服。每当明朝出现内乱或虚弱时,蒙古就趁机发起反攻,这也是明朝发生“土木堡之变”以及“北京保卫战”的原因。明朝虽然强大,但却失去了古代帝国的“刚柔并济”之道,它缺乏必要的战略灵活性和韬光养晦的智慧。因此,明朝无法像秦朝、汉朝、隋朝和唐朝那样,借助强大的武力获得“天下”的广泛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