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简称 “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省级行政区,省会台北。台湾省的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人口约2341万。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后来因地壳运动,相连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台湾海峡,出现台湾岛。台湾省的名称在历朝历代屡有变更。 汉朝和三国时期称“夷洲”; 隋朝与唐朝时称“流求”;宋朝时称“流求”或“琉求”;元朝时称“琉求”或“瑠求”;明朝洪武年间称“小琉球”。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山”(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而1558年的明朝官方文书《明神宗实录》中称台湾为“东番”。 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台湾由于物产丰富,自然环境优越,又称“宝岛”。
台湾与大陆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其历史、文化和地理地位均无法割裂。
台湾省主要由中国第一大岛台湾岛以及兰屿、绿岛、钓鱼岛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组成,地跨温带与热带。其人口约为2341万,其中超过70%的人口集中在西部的五大都会区,而台北都会区则是其中最大的。
要想知道台湾省的名字由来,我们不妨先看看它在不同的朝代的归属。
唐:属化外之地;
宋:属福建;
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
明:为荷兰所占,后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
清: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
民国:收复台湾,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源于台湾南部少数民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开发台湾的福建省移民依闽南语将此名译写为“大员”、“台员”、“大湾”等,后定名为“台湾”。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发展迅速,令人瞩目。虽然台湾在发展上稍逊于大陆,甚至在网络上经常被调侃,但我们不能忽视它曾经的光辉历程。对于那些年长一些的朋友,他们或许还记得在历史课本上读到的“亚洲四小龙”。这四个经济体,包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期间,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赢得了世界的关注。而今,尽管面临挑战,台湾的半导体企业,如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积电),仍然在行业内保持着领先地位,让国内同行难以望其项背。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经归回中国。1945年10月25日,台湾省 "行政长官"陈仪在台北接受日军投降,并宣告 "此次受降典礼……已顺利完成,从今日起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重入中国版图"。至此,日本正式将台湾归还中国。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诞生。在祖国大陆解放的前夕,蒋介石以及国民党的部分军政人员跑到台湾,他们依靠美国的庇护与支持,在台湾维持偏安局面,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再度处于分裂状态之中 。海峡两岸虽然尚未统一,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未分割,也不容分割。
进入50年代中期,经济建设已成为国家主要任务,台湾岛内政局趋于稳定,同时美国军事介入台湾,与台湾当局签订所谓的《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插手中国内战。
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3万多发炮弹齐发,开始炮击金门;同年10月6日,毛泽东作出了“暂不收复金、马”决策,前线部队停止炮击金门3天,10月初减少攻势。
1979年元旦,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提出了结束军事对峙状态,实现两岸同胞自由往来、通航通邮通商和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等重要主张。
1982年1月10日,提出在实现国家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性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
1995年5月22日,美国宣布允许李登辉到美进行“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打破将近17年不准台湾最高层领导“访美”的“禁令”。对此,1995年7月至11月、1996年3月8日至25日期间,解放军在台湾海峡连续两次开展大规模导弹发射演习。
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法律保障。
台湾问题的产生及迟迟得不到解决,美国负有不可推御的责任。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出钱出枪支持蒋介石打内战,直接扮演了台湾问题制造者的角色。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出于反共反华立场和推行亚太地区战略的需要,对新中国采取孤立、遏制的政策,一直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扶植台湾当局,武力干涉中国人民解放台湾、完成统一祖国大业。
最后,引用大部分人都能耳熟能详的那句话结尾,“台湾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神圣不可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