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杨振宁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这位物理界的泰斗人物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但谁都想不到,随着杨振宁的离开,围绕在他身上的争议并没有就此消失。
有人怀疑杨振宁晚年回国的原因,还有人觉得他这些年的薪资酬劳早就成为了天价,直到了解到真实数据,才恍然大家对他的误解太深了。
美国赚钱真那么容易?
有人说杨振宁一生都在为教育和科研做贡献,而他在美国更是拿下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美国科学界肯定是“顶流”待遇,那他的手里肯定有巨额遗产。
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这根本就是假的,杨振宁很少在媒体面前提自己的薪资,但是通过一些媒体的报道拼凑到了一些事实。
这位科学巨匠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就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
听起来很厉害,但是这个科学院是非营利组织,政府一分钱拨款都没有。
所谓的院士的“特权”,就是个别诺奖得主能在任职高校拿到优先停车位,除此之外和普通教授没区别。
更有意思的是,想保住这个头衔,每年还得自掏腰包交200美元会费,纯属“花钱买荣誉”。
而且这个头衔不仅没给杨振宁带来物质福利,还多了一堆责任。
因为他要时不时参加政府组织的学术活动、评审项目,做公益讲座,每天杨振宁都忙得脚不沾地。
那杨老靠什么赚钱?
其实是他在大学的教授职位,和一些学术讲座、基金会活动、出版著作的版税来获得收入。
至于1957年拿到的诺贝尔奖金,约3万美元在当时确实是一笔巨款。
但杨振宁拿到钱后,没用来投资置业,反而先给了父母一部分养老,剩下的都存了起来,后来要么用于自己的科研项目,要么资助了身边经济困难的学生。
算下来,他在美国打拼几十年,确实攒下了房产和储蓄,生活算得上优渥。
但要说他“手握巨额财产”,那真是夸张了。
一个在大学教书的教授,再怎么厉害,收入也不可能有“天价”。
晚年回国的动机
关于杨振宁晚年回国,有人说他是“回国捞金”。
但只要看看他回国后的操作,就知道这种说法有多站不住脚。
2003年,81岁的杨振宁放弃普林斯顿的终身教职,全职回到清华大学。
当时清华考虑到他的学术地位和贡献,给开出了100万元的年薪。
放在2003年,这绝对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天价工资”,但杨振宁一口拒绝了。
他直接跟校方说:“我回国不是为了赚钱,这份工资我一分都不要,全部捐给高研院,给年轻人做科研经费。”
不仅如此,他还自掏腰包,卖掉了在美国居住多年的房子,给清华大学捐了100万美元。
杨振宁的这个举动,也让很多等着看他“捞金”的人彻底傻了眼。
其实,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做了。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就在香港参与创立了学术交流基金会,专门资助内地的科研项目。
这个基金会运作得非常低调,很少在媒体上曝光,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2007年基金会解散时,杨振宁把所有资产都无偿捐给了中山大学。
这笔捐赠在当时引起了不小轰动,人们这才知道杨振宁的无私贡献。
中山大学非常感谢杨振宁,专门给他定了一座铜像,来纪念他的这份付出。
那么,杨振宁回国不图高薪资,他到底图什么呢?
有人说杨振宁回国是为了“贪图享乐”,这更是没有根据的造谣。
他的生活作风,那真是跟“奢华”二字毫不沾边。
虽然早就实现了财务自由,但他的日常生活朴素得让人意外。
在美国时,他平时出门要么骑自行车,要么坐公交,很少开车。
家里的家具都是用了十几年的旧款,沙发扶手上都有磨损的痕迹,别人劝他换套新的,他说“能用就行,没必要浪费”。
回国后,他的生活还是老样子,在他北京的住所里,除了满屋子的书籍和学术资料,几乎看不到什么奢侈品。
吃的穿的都极其简单,跟普通退休教授没什么两样。
而杨振宁的人生理想,也从来就不是什么积累个人财富。
他最大的心愿,是能看到中国培养出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的科学人才,是能看到祖国的科研水平不断提升。
这个理想听起来可能有点宏大,但却是他毕生的追求。
回国后的这二十年,他确实在这方面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他帮助清华大学建立了高等研究院,亲自参与课程设计,指导年轻教师。
他还利用自己的国际影响力,为国内学者搭建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桥梁。
这些贡献,远比金钱更有价值,也让中国的科学事业少走了很多弯路。
现在杨振宁先生已经离开了,但围绕他的争议真的该停了。
杨振宁这样为国家做了无数贡献的人不该被误解,不该被非议,他的功勋值得被每一个人公正铭记,他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永远敬佩。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