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追觅科技正式官宣造车,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计划在2027年亮相。
追觅汽车团队当天通过内部信表示,造车并非一时冲动,早在2013年就有造车计划书,历经十二年在清洁领域登顶后,迎来“时代时机”。
追觅科技(Dreame)创立于2017年,是一家以高速数字马达、智能算法、运动控制技术为核心的全球高端消费电子及智能制造公司。产品包括扫地机、无线吸尘器和高速吹风机等。
为何跨界布局汽车行业?如何解决资金链问题?此时入局新能源汽车赛道,追觅汽车的机会点又在哪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追觅科技相关人士。
为何在这个节点入局汽车行业?
今年1月,追觅科技造车主体星空计划(上海)汽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星空计划)成立。天眼查显示,星空计划成立于2025年1月,法定代表人为战中国,注册资本10亿元,由星空计划(上海)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持股。股权穿透显示,追觅科技创始人俞浩实际控制星空计划80%股权。
关于此次正式官宣造车,追觅科技相关人士8月28日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选择在当下节点入局汽车行业,主要取决于三个要素。
第一个是外部要素,与互联网行业不同,硬件行业不是由风口论决定的。互联网行业由于网络效应,可能在几个月内就能决定胜负,而硬件行业,尤其是汽车行业,涉及到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等复杂环节,需要长期且正确的投入和经营。先发优势并不总是优势,很多时候先发可能意味着先犯错。造车跟智能硬件领域不一样,汽车对决策质量要求极高,可能会因为一个决策失误导致全盘崩掉。大部分决策都需要长期思考而不是一时冲动。如果只停留在浅层思考,那就很难有质的改变。此前在其他领域,追觅科技实现过后来者优势。后发也意味着有更多打法。
第二个是内部要素,追觅科技需要有足够的财务储备和战略资源来应对市场变化,以便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激进的市场撬动。
第三个是国际要素。目前国际销售在追觅科技业务中占比很高,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大多数产品都在陆续实现国际产品的替代或抢占,追觅科技也如此。
8月25日,乘联分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2025年7月销售126.2万辆,同比增长27.3%,环比下降5.0%,渗透率达48.7%。其中,新能源乘用车7月销售119.5万辆,同比增长25.4%;新能源商用车7月销售6.7万辆,同比增长74.9%。
产业链的成熟带来了更高的效率。追觅方面表示会长期布局汽车产业。同时,上述人士指出,“节流”很重要,且不是为了在经营上省小钱,而是做正确的产品。
行业后来者是否还有机会?
追觅科技此时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追觅科技相关人士认为,当下,中国的供应链和技术已经全部领先的时候,新入局的企业有了三个机会。
第一是品牌高端化的机会;第二是国际化的机会,当下很多企业都在把握这个机会,在此时机下,中国会诞生巨无霸的国际企业;第三是新的组织文化机会,由于有新的组织文化,在入局新领域时会有“后来者机遇”。总之,后入局者可以利用中国汽车产业已培育出的能力,进行高端化和全球化布局。
不过,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在追觅科技相关人士看来,即使在相对较晚进入市场的情况下,当前行业仍有市场机会。
上述人士表示,在技术发展领域,时机选择至关重要。对于依赖网络效应的行业,如互联网,时间窗口极为关键,因为先行者能够建立起难以逾越的网络壁垒。然而,对于硬件行业,尤其是汽车行业,情况则完全不同。在这里,复杂性本身就是一种壁垒,它考验着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品质、品牌和人力资源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在互联网领域,如果企业晚一年进入市场,可能需要花费百倍努力和资金去追赶先行者。但在汽车行业,关键在于找到正确的时间节点进入市场,而不是盲目追求越早越好,在大家都能盈利时进入市场,企业可以利用产品本身的盈利来积累技术和加强壁垒。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