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家愿意开出9亿美元高价的欧洲公司,最终却败给了一家出价不足5亿美元的中国企业?
答案并不在于数字的表面差距,而是隐藏在这场表面看似普通、实则充满博弈的矿业交易背后。中国企业成功拿下巴西镍矿,让不少国家的同行坐立不安,尤其是那些并非能源贫乏的经济体。
---
01、中企的一笔“低价却关键”的收购
今年2月,中国五矿资源宣布以最高5亿美元的价格,从英美资源集团手中收购其在巴西的镍业务资产。收购内容包括两座矿山以及一座加工厂,设计年产能可达4万吨镍。这不仅仅是一桩生意,更是一次战略布局。
对五矿而言,这笔交易的意义在于:趁镍价低迷之际切入巴西市场,进一步扩大在全球镍产业的版图;而对英美资源集团来说,这是一个减轻资产压力、调整投资结构的契机。理论上,这类并购原本不该激起太大水花。然而,仅仅过了半年,风波骤然而起。
最先跳出来的,是荷兰矿业公司Corex。它的背后掌舵人、土耳其富豪耶尔德勒姆愤愤不平:当初我们开出了接近9亿美元的价格,几乎是五矿的两倍,结果依然落选。他甚至要求英美集团必须给出“合理解释”。不仅如此,Corex还向欧盟和巴西的监管机构提交了材料,声称中国在全球镍市场的影响力已经过大,请求审查交易。
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钢铁协会也出手了。他们直接致信特朗普政府和巴西政府,强调如果交易完成,中国将对全球镍供应形成“直接影响”,进而威胁供应链稳定。换句话说,欧美企业并不是“出不起价”,而是他们不愿意看到中国企业把关键矿产收入囊中。
---
02、为何高价没能取胜?
很多人下意识会问:既然Corex的报价更高,为什么没有成功?原因其实很现实:在跨国矿业并购中,决定胜负的不仅仅是价格。
关键问题包括:资金是否有保障?能否顺利通过多方监管审批?买方是否具备长期运营能力?交易能否平稳完成?这些因素往往比单纯的溢价更重要。
中国五矿作为大型国企,融资能力雄厚,全球化运营经验丰富,并且多次在大型项目中展现了可靠的履约能力。相比之下,Corex虽然愿意付出高价,但在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以及监管风险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对于英美资源集团而言,能找到一个能顺利完成交割、降低风险的买家,或许比多赚几亿美元更加稳妥。毕竟,在资源产业中,“稳定”往往比“高价”更有价值。
而欧美真正的不安,源于镍本身的特殊战略意义。镍并非普通金属,它既是不锈钢的重要原料,也是新能源电池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随着电动车和储能产业的快速发展,镍的战略地位不断攀升。目前,全球主要储量集中在印尼、澳大利亚和巴西。中国企业早已在印尼大规模布局,如今又切入巴西,这被外界解读为进一步扩张资源控制权。换句话说,谁掌握镍,谁就在新能源时代的产业链中握有“开关”。这正是欧美国家感到焦虑的根源。
---
03、中企的机遇与挑战
从五矿的角度来看,这笔收购至少有三重意义:
其一,多元化布局,在铜、锌、钴之外再增加镍,提升整体资源配置的均衡性;
其二,逆周期投资,在价格低谷期买入,等待未来需求爆发;
其三,成功进入巴西市场,进一步扩展在南美的战略版图。
然而机遇背后也伴随着挑战。欧美国家对于“关键矿产安全”的敏感态度已经充分显露,未来在政策、舆论、甚至监管上都有可能对中企施压。与此同时,巴西政府本身也需要在“吸引外资”和“资源主权保护”之间权衡,中企若想在当地稳扎稳打,必须在合规透明和长期承诺方面展现更强的诚意。
这场交易背后的争议,实则是全球资源争夺战的缩影。过去十年,石油和天然气是地缘政治的焦点;未来十年,镍、锂、钴等关键矿产正在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美欧担心的,并不是区区5亿美元的买卖,而是担心在新能源时代,关键资源的话语权逐渐落到别人的手里。
因此,一边是企业的商业选择,另一边却演变成了跨国的政治较量。一座巴西镍矿,竟能掀起横跨大洋的政治风暴。真正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谁出价更高”,而是“谁能在未来产业链中掌握主动权”。资源竞争,正在悄然重塑全球格局。对企业而言,这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对国家而言,则是必须冷静应对的长期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