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魏沛娜
中国最早的“城”出现于何时?
为什么说作为圈围设施的“城”不限于城墙?
“大都无城”体现了怎样的文化自信?
在《城的中国史》这本书中,考古学者许宏的视角从距今9000年的中国最初的城池问世开始,下及秦汉帝国的城市体系,直至明清两代,分为16章,通过历代城池的营建和使用,一窥中国古代文明的兴起与繁盛;并和读者一起,探寻自然与社会中的古人行为,梳理中国早期城市、国家和文明的发展轨迹,进而对中国“大历史”有更明晰的把握。
《城的中国史》
许宏 著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24年1月
全书9万余字,配有130多幅图片,图文互读,深入浅出,对于读者深刻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据了解,许宏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早期城市、早期国家与早期文明的考古研究。“这本小书,显然是我在田野考古一线的摸爬滚打和上述或深或浅的研究基础上,试图献给公众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城市考古的通识读本。”许宏表示:“它又不是一本单纯的考古书。仅从书名上看,读者诸君应该可以窥见作者的‘野心’,他是要在这几万字的小书中,从‘城’的角度捋出中国古代史宏观演化格局和发生发展脉络,从城邑和城市考古,升华到对中国‘大历史’的把握与建构。这一愿望是否达致,就要读者朋友来甄别评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