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台办新闻发布会的报道,发言人张晗回应了关于两岸交流、台湾半导体产业、以及“太空小鼠”等热点问题。他明确指出,民进党当局阻碍两岸交流的“绿色恐怖”政策违背了民众的意愿;台湾半导体产业如果继续“倚美谋独”,最终会摧毁其根基;“太空小鼠”这一名称反映了两岸人民在航天成就上的共同骄傲。他还重申,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这些发言表面上关注的是民生和产业,实际上却涉及两岸科技合作与国防安全的深层逻辑。从军事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两岸是否能够在关键领域进行合作,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的安全布局。
民进党当局所推行的“绿色恐怖”政策,实质上是在切断两岸军事科技合作的天然联系。现代国防工业体系对跨区域的技术合作和人才流动有着极高的依赖性。台湾在精密制造、电子元件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和大陆在材料科学、系统集成等领域的优势形成了天然的互补关系。
例如,大陆航天领域80%的新型材料来源于航天技术的推动,而台湾在半导体封装与测试等环节积累的技术经验,正可以直接支持军用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升级。这种合作并非空想。早在上世纪,两岸交流初期,就有台湾工程师参与大陆军工配套件的研发。如今的隔阂,实际上是在错失两岸共同建设国防科技基础的机会。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被视为“全体同胞的宝贵资产”,其在军事战略上的价值远超经济范畴。半导体是现代军事装备的“核心大脑”。从导弹制导系统中的高精度芯片,到相控阵雷达的信号处理模块,再到无人机的飞控单元,都离不开高端半导体技术。
台湾的台积电等企业掌握的先进制程技术,是制造高性能军用芯片的关键支撑。然而,民进党当局“倚美谋独”的政策,正在将这一战略资产推向危险的境地。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要求接受补贴的企业,十年内不得在大陆扩产,实际上是将台湾半导体产业纳入了美国的军工供应链。如果台海局势升级,台湾的半导体产能可能会优先满足美军需求,甚至有可能被美军以“防止技术落入敌手”为名摧毁,从而完全失去对国家国防建设的支持作用。
“太空小鼠”命名所引发的两岸共鸣,实际上揭示了航天技术在军民融合方面的军事安全意义。航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暗含着巨大的军事应用潜力。中国已有超过2000项航天技术成果成功转化应用到国民经济领域,其中不少成果能够直接转化为国防实力。
国台办强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从军事科技的角度来看,其核心在于维护国家国防工业体系的完整性。台湾在半导体、精密仪器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已经成为中国国防工业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回顾历史,德国在二战前因国内技术资源割裂,导致军工发展失衡,而美国通过整合全球技术资源,成功构建了完整的军工体系。当前,大陆的航天装备企业已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中国卫通和中国卫星等龙头企业的市值都已达到数百亿规模。如果能够与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形成有效的协作,将会打造从芯片设计到装备制造的完整国防科技产业链,彻底消除外部技术封锁的风险。
民进党当局的错误行为,不仅违背了民众的意愿,更在军事科技领域制造了“自残式”风险。现代战争已进入“体系对抗”时代,单一技术领域的优势无法决定胜负,必须依赖各个领域技术的深度融合。
如果台湾长期脱离两岸科技合作体系,其半导体产业将因为失去大陆市场和技术支持而逐渐衰退,军事装备所需的关键元器件也可能面临断供的风险。同时,大陆的国防工业也会因缺少台湾技术环节的支持,面临更高的研发成本和更长的周期。相反,如果两岸恢复正常交流,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可以融入大陆的军工供应链,大陆的航天技术也可以助力台湾相关产业的升级,从而形成强大的国防科技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