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赵慕兰 史芬芬
2024年4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和北京市政府联合发布了《中关村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中关村的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全球领先,为建成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支撑”。对此,中关村必须坚持深化改革,让新质生产力在新型生产关系中持续涌现。中关村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市场与政府的合力,推动中关村成为新型生产关系的试验田
在中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革中,企业所有制的变革是最基础、最本质的变革之一。中关村的产权改革,历经几起几伏,最终走上了多元化的产权关系清晰的道路,并且将最适应技术创新的“创业者有其股”的新型产权制度引入初创企业,本质是通过产权结构的市场化重构,解决创新动力的“源头活水”和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运用产权的长效激励机制创造财富的内在动力。
计划经济时期,科技成果被视为公共资源,缺乏明确价值衡量标准,难以与其他要素进行等价交换。在中央科技改革和建立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针指引下,中关村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科技要素与其他要素的行政割裂状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技术交易市场和资本交易市场,构建起多元价格发现体系,实现了技术要素从“非市场化”到“市场化”的制度突破,让科技要素从“无价之物”变为“有价商品”,为其与其他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奠定了基础。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浪潮中,我国于1994年公布了《公司法》,中关村企业在早期实施“四自原则”变革的基础上,依据《公司法》普遍采用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政企关系重构与内部治理优化的双重突破,不仅摆脱了政府附属物的桎梏,更构建起各利益相关方协同共赢的新格局。
同时,中关村园区管理机构多项财政资金扶植政策,促使园区大量新经济企业涌现,它们通过市场的自组织力量形成了彼此协同共生的新型生产结构。多样化的新型生产结构彼此形成复杂的共生关系,一种具有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特征的新型生产关系就此产生。
新质生产力在新型生产关系中产生
以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在重塑人类社会的生产力结构,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变革之一,是数据从辅助性资源跃升为独立的生产要素。中关村的发展历史表明,数据从“技术研发的副产品”演变为“独立生产要素”,可通过市场化配置和技术赋能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
同时,中关村的实践表明,平台机构并非简单的物理空间或工具载体,而是新经济的产业组织者——通过技术集成、资源重组、模式创新,将人才、数据、技术、资本等要素集聚于平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平台机构承载海量数据爆发生成,成为驱动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等新形态崛起的核心引擎。中关村的平台机构通过数字技术重构生产关系,实现资源配置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动态平衡。
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的本质,是通过数字技术重构生产关系,让数据要素成为激活实体经济的“新基因”。实数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不再简单依赖传统的有机构成的提高(重资产)来提升效率,而是依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的广泛应用,提升全社会的生产效益。数字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力量。这种变革不仅改变“如何生产”,更将重塑“为谁生产”和“生产什么”的底层逻辑。
多元主体合力协同创新,形成了具有创新生态特征的生产结构
首先,多元主体共生的新型生产结构体现出创新生态特征。政府市场化导向的制度安排和改革与支持政策,撬动了中关村企业、中介机构、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共生,构建起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要素全链条流通的新型生产结构。在中关村,这样的生产结构通过不同角色的协同进化形成了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创新活力。
其次,这种新型生产结构具有创新生态的自组织性。其自组织性并非完全“无序放任”,而是多元主体在动态交互中通过自主决策、自发协同、自我进化而形成有序结构的能力,这是不同于传统工业时代“计划型”“指令型”生产体系的核心特征之一。中关村的新型生产结构通过多方主体非制度化信任网络和自我适应机制实现从“分散个体”到“有机整体”的演进,展现了典型的自组织性特征。这种自组织性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而是通过“市场主导+政府政策催化”的协同,形成了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再次,中关村的新型生产结构具有创新生态的开放性与适应性。中关村新型生产结构的开放性体现为创新主体突破自身边界,通过共赢机制对外部多元主体、技术、资源的合理吸纳,以保持持续的活力和增长。其适应性则表现为对技术变革、市场波动、政策调整的快速响应,在具有不确定性的现实面前,只有具有适应性能力的物种才能持续生存。这种开放性和适应性,保证了中关村新型生产结构持久的动力与活力。
新质生产力在中关村的涌现,不仅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生产要素的变革和新型生产关系的变革。中关村的资源禀赋优势与改革先行先试优势的结合,使其成为中国新质生产力诞生地之一。面向未来,中关村应不断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位势,让新质生产力在新型生产关系中持续涌现,继续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领头羊”。
(作者分别为原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研究室主任、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资深顾问,当代北京史研究会会员、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