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变,但也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严峻等困难,因此地方普遍科学合理设置相关经济财政预期指标。北京市预算报告给出的总体判断是,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紧平衡态势进一步加剧。 ]
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中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这不可避免地对当地经济、财政造成一些影响。不过,在近些年调结构、转方式等努力下,北京经济回稳向好,财政收入“量稳质优”。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2024年北京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约4.98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那么,减量发展的北京去年财政收入债务形势如何?今年收入预计情况怎样?财政支出重点在哪?
量稳质优,税收逆势增长
根据北京市财政局公开的《关于北京市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的报告》(下称“北京预算报告”),2024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6372.7亿元,同比增长3.1%。这一增速高于全国地方收入平均增速(1.7%)。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全国前列,财政实力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近些年稳居全国第六位,且对中央财政净贡献大。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推进,北京加快纾解非首都功能,部分一般制造业企业、高校、单位和部分央企等从北京向其他地区转移,并严格审批落户的一般性制造业等项目。
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在解读预算报告时称,去年北京财政收入保持“量稳质优”。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型城市,近年来,在调结构、转方式,稳预期、促发展方面下了苦功夫,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向好态势持续增强。
从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模来看,受前些年疫情等影响收入有些许波动,不过2023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6000亿元关口,2024年继续增长,收入规模创下新高。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税收和非税组成,且以前者为主。根据北京市预算报告及官方数据,2024年北京市税收收入约为5474亿元,同比增长约2%。衡量地方财政收入质量第一个关键指标是看当地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2024年北京这一比值约为85.9%,虽然略低于2023年,但收入质量连续四年在全国省份中保持首位。
去年受经济下行、房地产低迷、物价低迷等影响,全国税收收入有所下滑(-3.4%),北京税收收入保持小幅增长来之不易。这与北京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工业发展带动有关。比如,去年北京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0%,成为重要支柱行业。
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称,2024年,规模前7位的重点行业合计贡献全市财政收入的76.1%,为收入增长提供稳定支撑。其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保持两位数增长,合计占财政收入比重较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效果持续显现。
比如,根据北京预算报告,去年北京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数字经济企业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0.1%、37.5%、16.5%,高精尖财源培育成效显著。
当然,受经济下行、减税等影响,北京去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3.1%)略低于年初预期(5%),这也跟多数省份一样,财政增收压力有所加大。
除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外,以卖地收入为主的政府性基金收入也是地方重要财源。去年受房地产市场低迷等影响,地方卖地收入普遍明显下滑。不过,北京的情况好于绝大多数省份。
根据北京预算报告,2024年,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完成2094.9亿元,基本与2023年持平,这一收入略微好于预期。
受房地产政策在不断优化影响,北京去年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的降幅在逐步收窄,从销售价格来看,去年11月和12月环比价格也是降幅连续收窄,二手房成交套数和面积比2023年都增长了一成以上。
从近些年北京政府性基金收入来看,自2021年收入高点(约2706亿元)以来,近三年收入基本稳定在2100亿元左右,实现止跌回稳,好于多数省份。而北京以其特殊的资源禀赋及地位对人口的吸附能力很强,政府性基金收入仍将保持一定规模。
去年北京财政收入稳定,叠加发行政府债券等资金,也支撑了当地财政支出保持一定力度,保障民生、重大项目建设等,助推经济稳步向好。
根据北京预算报告,2024年北京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8396.5亿元,增长5.3%。这一增速明显高于年初预期,也好于全国地方平均水平。其中,民生支出保持在八成以上,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例如,去年北京支持新建105家街道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40个农村邻里互助养老服务点,新增家庭养老床位9829张,新增普惠性托位近1.9万个、中小学学位近3.9万个。提高社保、低保等待遇标准等。
北京预算报告显示,2024年北京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完成3034.1亿元,同比增长约10.9%,这一增速也好于预期及全国地方平均水平。
在地方债务方面,北京市预算报告称,去年北京加快推动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见效,进一步健全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全口径常态化监测债务情况,全市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根据北京预算报告等数据,北京市2024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12579.8亿元,同比增长约10.6%。北京市债务余额控制在债务限额(13898.3亿元)之内。上述北京市财政局新闻发言人称,北京市政府负债率和债务率处于合理区间。
在看到取得成绩同时,北京预算报告也显示,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财政增收基础仍不稳固。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仍显不足,金融业让利实体经济、行业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房地产等重点经济行业运行偏弱,土地市场复苏存在压力,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较为困难,财政收入处于低速增长区间。另外,财政保障压力持续加大;财政资金使用效能仍有提升空间等。
财政依然紧平衡,优化支出结构
今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态势不变,但也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外部环境更为复杂严峻等困难,因此地方普遍科学合理设置相关经济财政预期指标。
根据北京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努力争取更好结果。
在北京今年财政收支形势方面,北京市预算报告给出的总体判断是,财政收支矛盾更加突出,紧平衡态势进一步加剧。
从收入端来看,北京预算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5年北京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6627.6亿元,增长4%左右。这一增速略高于去年,与当地经济增速相近。从全国部分省份披露的当地收入增速来看,北京4%增速处于靠前位置。
对于这一增速预期,北京市预算报告给出解释。国家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首都经济增长稳、韧性强、活力足,回升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和加强,将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但物价持续低位运行,拉低以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有效需求依然疲弱,实施住房交易环节契税优惠等减税降费政策,将对财政收入增长形成一定影响。
在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方面,北京预算报告预计今年这一收入为2068.2亿元,下降1.3%,这主要是综合考虑上市地块区位及土地市场预期等因素进行测算。
当然,根据预算法,上述收入预期只是预期性指标,并非刚性任务,受经济社会变化等影响,实际执行数与预算数会有些出入。
在财政支出端,根据北京预算报告,北京预计2025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404亿元,与上年执行数基本持平,后续在年度执行中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预计全年支出规模将能实现稳定增长。2025年预计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499.5亿元,比上年执行数下降17.6%,后续在年度执行中将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预计全年支出规模将进一步增加。
在地方债限额管理之下,每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将在3月份全国两会之后揭晓。不过为了充分发挥债券资金稳增长、补短板、促消费、惠民生作用,财政部会提前下达部分新增债务限额,以便地方尽早发债,将资金尽早使用形成实物工作量。
根据北京预算报告等数据,北京收到2025年提前下达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合计727亿元,其中一般债务限额101亿元,专项债务限额626亿元。
中国债券信息网数据显示,北京已经在今年1月下旬发行了部分政府债券,其中包括约69亿元新增专项债券。北京市预算报告称,今年将发挥政府债券融资成本低的优势,用好专项债券“自审自发”试点政策,拓展专项债券用于新增土地储备、收购闲置存量土地等领域,依规合理扩大新能源、新基建、新产业支持范围。
在北京今年财政支出腾挪空间有限情况下,今年财政支出将强化分类保障。比如,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从严从紧控制非重点、非刚性、非急需支出,下更大力气盘活存量,腾挪更多资金为重大改革、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提供财力保障。坚持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推进重要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
根据北京预算报告,今年北京市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预算安排6.4亿元,下降0.9%,主要是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市政府相关工作要求,严格控制行政成本,继续压缩“三公”经费支出。
今年北京将积极应对学龄人口高峰,支持中小学扩增学位和高校新校区开办。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如新建50个区域养老服务中心、2000张家庭养老床位。支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