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实现重塑,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彰显。这五年,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科技创新成果惠及广大群众。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9月19日,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介绍“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发展成就。
科技创新发展支撑绿色低碳转型
“十四五”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很多前沿技术转化为了新产品新产业,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我们加快高端装备、先进制造等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现提质增效。当前,我国持续深化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在新能源领域,持续打破光伏晶硅电池效率的世界纪录,光伏、风电新增装机连续4年超过1亿千瓦。”阴和俊说。
他表示,未来,将继续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科技创新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撑。“十四五”期间,科技部以天更蓝、食更优、行更快、更健康等目标,进行了系统性布局,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其中,在天更蓝方面,科技部围绕实现绿水青山的目标,部署了环境污染防治、长江黄河绿色流域构建等重点任务。例如,通过科研攻关,搞清了京津冀及周边重污染形成机制,中长期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显著提升,精准防治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5的平均浓度下降了18%。
除此之外,科技部还围绕交通绿色化、智能化,部署了交通载运装备、川藏铁路关键技术等重点任务,推动“行更快”。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我们做好科技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以科技创新为抓手,持续推动关键技术突破、产出更多可用好用的创新成果,让科技更有温度,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科技部副部长龙腾表示。
稳步推进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
“十四五”期间,我国持续推动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平台建设,系统部署了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设施平台建设。目前,较为完备的设施平台体系已经形成,有力支撑了我国重大科研任务和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保藏和共享了一大批宝贵的战略资源。‘十四五’期间,我们重点加强了资源库基础条件建设,提升资源保藏与开发应用能力。现有的31个国家库资源保有量稳步提升,已保存动植物种质资源550多万份,微生物菌(毒)种超过60万株,各类标本资源3900万号,其中微生物资源、作物种质资源、畜禽种质资源的保藏总量位居世界前列。”龙腾介绍。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支撑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第一手长期观测数据。目前,我国在相关领域布局建设了167个国家野外站,获取长期、连续的野外科学观测数据,为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工程安全、区域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需求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四五’期间,我们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两条腿’走路,不断强化平台基地与学科体系建设,持续壮大基础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队伍。在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方面,建立了稀土资源的绿色高效采集、精选和冶炼理论,为稀土材料引领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而纳米限域催化理论用于煤炭、天然气的高效清洁转化,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价值。”龙腾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