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天地的工作人员在车间内进行产品检验。
在陕西中科天地航空模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天地”)的无尘车间里,记者看到,一颗电源模块正在被激光打标机刻上型号代码。这颗模块仅有一块硬币大小,却能在-55℃至125℃的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成为机载雷达、飞控系统的重要组成。
“早期,进口电源模块有半块砖头大,现在我们的产品能做到硬币大小,厚度仅5毫米。”展厅内,中科天地副总经理刘卓指着一排排对比样件向记者介绍。据了解,这家扎根行业领域近20年的企业,专注深耕航空电源模块的研发与制造,其产品迭代升级之路,成为我国航空机载电源实现自主可控、持续小型化攻坚的生动写照。
电源模块的“瘦身健体”
在飞机雷达、无人机飞控乃至卫星通信设备中,电源模块虽不显眼,却至关重要。它如同飞行器的“心脏”,为各类精密设备持续稳定供能,其体积、重量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整机性能与航程能力。
航空领域对电源的要求极为苛刻——需在剧烈温差、强振动电磁干扰下稳定工作,同时必须极致轻小。
“机载设备每减轻1克重量都具有非凡意义。”刘卓说,“单个电源模块从传统的‘砖块式’缩小至‘芯片级’,若一架飞机应用上千个,累积的减重效应,有助于显著提升航程或有效载荷。”
事实上,这一突破源于材料、工艺与结构设计的协同创新。
在中科天地的SMT全自动生产线上,经过精密印刷、高速贴装、回流焊接等工序,指甲盖大小的电路板上,成千上万个微型元器件被精准定位;在手工电装区域,工作人员全神贯注地进行着磁性器件绕制等精细操作……
“我们实现了从设计、原材料到生产的全链条自主可控,特别是平行封焊等关键工艺的掌握,确保了产品在严苛环境下的优异气密性和高可靠性。”中科天地一位技术人员告诉记者。
攻坚不止于“瘦身”,更在于“健体”。企业最新推出的800瓦高密度电源模块,在同等体积下,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两倍。这意味着,面对飞控计算机等设备日益增长的功率需求,国产电源模块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中国方案”。
从“追随者”到“引领者”
“曾经,高端机载电源依赖进口,不仅成本高昂,供应链也存在风险。”回顾行业发展历程,刘卓感慨良多地说,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从源头上保障了国家航空装备的供应链安全,这也是中科天地创立之初就肩负的使命。
这是一场全方位的攀登。
在研发端,中科天地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组建起数十人的研发团队,攻克了高频平面变压器、同步整流等关键技术;在供应链上,他们成功开拓了60余家国产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及20余家辅料及耗材供应厂家,累计进行国产化辅料工艺验证超过4万小时。公司现有国产设备430多台(套),设备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
2011年,中科天地从深圳整体迁至西安,正是看中了这里深厚的航空产业积淀和集群优势。
“西安聚集了主机厂所、顶尖高校,技术需求明确,产学研协同效率极高。”刘卓表示,当地政府提供的精准政策支持和专业化服务,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聚焦技术攻关。
这种良好的产业生态协同效应,正在西安持续放大。以阎良区(航空基地)为核心,从强度验证平台到数控机床,从标准件到大型结构件,再到前沿新材料研发,集群优势为大飞机的“安全翱翔”和“精益制造”提供了坚实支撑。
中科天地在电源模块领域的突破,显著提升了国产机载系统的配套能力。这家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力,共同夯实了国家航空装备的自主化根基。
“在部分细分领域,我们已从过去的‘追随者’,实现了与国际先进水平并行,甚至在部分指标上成为‘引领者’。”刘卓自豪地说。 (记者李欣怡)
上一篇:AI音乐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