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下最近这个中芯国际在测试光刻机的新闻
我平时喜欢搞各种数据统计,发现在产业发展研究的时候,
三年这个时间还挺神奇的,大家还记得搭载国产芯片的华为的mate60 Pro发布,让华为的旗舰手机重返市场,震撼了整个中国产业界,是什么时候吗?
是2023年的8月底。
再往前美国彻底禁止台积电为华为代工是在2020年9月份,到2023年8月底差不多是三年。
然后现在又是两年过去了,就传出了浸没式的DUV光刻机已经在中芯国际测试的消息,当然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呢?
我也不知道,但是从这个产业发展规律来讲,它极有可能是真的,也就是到明年2026年就是说跟2023年就是刚好三年的时候,真的很有可能就搞定了。
我这个理论不一定正确,但是我在做产业发展研究的时候,确实经常发现有这个现象,我也思考了下,觉得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1:在中国人的文化语境里面,一年,三年,五年都是典型的时间节点。
中国的公司在做未来发展的发展规划时候,由于内卷和竞争激烈,再加上有大量的资本投入,
通常不会容忍一个规划三年时间不出任何成果,这种规划一般都通不过。
实际上就我经历的未来战略规划,都会在PPT上画大饼,汇报明年业绩增长多少多少,三年后增长多少多少。你说是急功近利也好,不是长期主义也好。
总之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状,你想你是公司的老板,股东和投资人,你投了很多钱,会容忍三年看不到任何阶段性成果么。
包括这两天华为徐直军在华为全联接大会发布的华为昇腾AI芯片未来发展路线图,我看了下也是到2028年,也刚好是未来三年。
你看我们国家做发展规划,国家层面这么复杂的规划,不也是每五年一个规划。
2:公司在考察管理层绩效的时候,同样也是一样的,
如果一个高管群体一两年业绩,或者技术研发都没有起色,没有阶段性重要成果。
通常他的位置就有点危险了,更不要说连续三年了,可以说三年是个大限门槛。
因此任何一个组织的管理层,都会拼命的在一两年之内就让背后的股东看到有阶段性的重大成果,最多三年。
或者换句话说,即使你上一年业务和成绩非常出色,但这换来的更上一层的大佬对你的认可也就最多管三年,再不出成果还是会走人。
所以管理层也会拼命按照这个时间节奏出结果。
下一篇:从电影节到模型迭代 可灵加速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