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科技增智助力公安机关精准锁定诈骗窝点70余个,低空防御联合实验室依托5G网络筑牢安全屏障,;文化赋能让西宁百年美食街流量年增35%,郭麻日古堡宽带全覆盖激活非遗直播传承;养殖户直播带货畅通无滞,数字乡村平台推动治理、防贫与旅游深度融合……
9月8-10日,工信智媒体(通信世界)记者跟随“移起向青,智绘高原”活动来到青海,探访中国移动在科技增智、文化赋能、农业助力三大领域的优秀实践。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到农业,从安全到文化,青海移动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数字化转型的“高原答卷”。
科技增智,打造高原数字化安全防护网
“大家想一想,如果电信诈骗嫌疑人在实施犯罪时使用的是电话或网络,而且注册这些账号时用的是虚拟信息。”西宁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新型案件侦查大队副大队长李楠向探访团抛出一个关键问题“我们该如何穿透这些虚拟身份,锁定背后的真实嫌疑人?”
李楠随即揭示了破解之道:“这正是西宁市反诈实验室联合青海移动等单位重点攻坚的方向——通过互联网技术对虚拟身份进行转化和溯源,经过多层数据溯源分析,最终精准锁定嫌疑人的真实IP地址和窝点位置。”
这是青海移动在“科技增智”方面的一个典型应用案例。在西宁市反诈实验室,青海移动依托海量网络数据资源和先进的大数据分析能力,结合公安机关掌握的犯罪规律特征,共同构建精准的诈骗话务模型、异常流量监测模型,实现对VOIP、猫池等诈骗窝点、伪基站的快速识别、实时预警和精准定位。截至目前,青海移动已向西宁市反诈中心及各反诈局推送线索函共计70余条。
在低空安全领域,青海立足本地高原特色,成立了“高原低空安全研究联合实验室”。据悉,该实验室由青海警官职业学院牵头,携手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和青海移动共同建设,依托高原地区的独特优势,重点研究低空安全保障技术、警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应用创新及测试技术,以及高原低空通信导航与监视技术。
“青海移动凭借其广泛的网络覆盖面以及雄厚的智能化数字底座,为实验室提供了有力支撑。西北工业大学作为国防领域的重要力量,从技术人才输出和技术力量支撑两方面,为实验室提供了有力帮扶。”青海警官职业学院警用装备实战训练处副处长、副数授李永山表示,青海警官职业学院将立足实际,紧密结合本地高原特色以及高海拔地区低空经济发展需求,通过各方努力形成合力,共同为下一步低空经济的安全发展筑牢保障。
“科技增智”当然少不了工业领域。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湖北宜化集团在青海注册的第一家大型化工企业,是青海省重点招商引资企业。
“近年来,青海宜化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现代化工厂的要求,率先在青海省推进智慧工厂建设。”青海宜化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田德雨介绍说,“我们整体与中国移动展开合作,借助5G专网技术,成功打造了这座智慧工厂。如今,从生产线控制方面来看,大家可以看到,我们的职工只需在这里轻点鼠标,就能实现对现场所有工艺流程的精准控制。”
2023年,青海宜化成绩斐然,不仅被评为青海省外贸出口龙头企业,还获批成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同年新建的5G专网项目更是成为省内首个标杆案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示范推广。据记者了解,目前,青海宜化后期办公楼新建工作正在持续推进,5G专网项目也在不断扩建。
从苍穹到指尖,青海以“科技增智”筑牢高原数字化安全防护网,让数字力量在反诈预警、低空防御和工业转型中切实转化为守护民生与发展的坚实屏障。
文化赋能,数字化传承保护高原文化遗产
清晨的西宁下南关街,这条拥有百年历史的回族美食老街,正随着早点铺升腾的热气醒来。扁担酿皮、吉成馓子等非遗美食香气四溢,而在喧嚣市井之下,真正激活这片传统街区商业活力的,是一条看不见的“数字动脉”。
“少数民族美食街是重要的文旅消费场景,西宁移动针对这一场景开展了5G部署工作,目前已经部署14处5G基站、10处4G基站。从去年8月到今年8月,这里的流量增长了约35%。”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青海有限公司西宁分公司无线主管赵建勋表示。
随着5G-A建设的落地实施,西宁移动将再增设3处5G-A 基站,以实现对整条美食街的5G-A网络全面覆盖。“后续,我们将对美食街这一文旅场景进行长期规划,借助信息化手段,把本地特色美食传播到世界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下南关街这一优质文旅场景,为西宁增添独特魅力与新特色。”赵建勋说。
自西宁市向南驱车两小时,记者一行来到了黄南州同仁市的郭麻日古堡。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始建于公元7世纪的古堡,正因数字技术的注入焕发新生。
在历史悠久的郭麻日古堡中,起源于元代的郭麻日木雕作为热贡艺术的重要代表,正重新引发世人关注。随着游客增多和文旅产业发展,古堡对网络覆盖的需求日益迫切。
因此,青海移动自2022年便启动古堡宽带覆盖专项工程。面对古建筑保护的高要求,施工团队采用隐蔽布线方式,沿古建基座铺设光纤,在不损伤一砖一瓦的前提下,于2024年5月完成88个宽带端口新建,实现147户居民和5家民宿网络全覆盖,带宽达标率100%。截至2025年8月,该区域新发展宽带用户26户,端口使用率达81.25%。
“过去郭麻日木雕很少被人知道,现在一些直播可以把木雕介绍出去。”郭麻日木雕第九代传人多杰师傅告诉记者。
数字技术正成为高原文化遗产传承的新引擎。从西宁下南关街到郭麻日古堡,5G网络与光纤覆盖不仅为百年老街和千年古堡注入了新活力,更让传统非遗技艺借助直播等新渠道走向世界,实现了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双赢。
农业助力,数字化技术助力电信普遍服务
2025年是我国电信普遍服务实施十周年。在青藏高原的辽阔乡村,数字化正悄然改变着传统农牧业的面貌,成为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技术底座。
大通县寺沟养殖区的变化是一个生动的缩影。尽管距离县城仅20公里,过去这里却因信号覆盖不足,养殖户常常不得不守在村口等待运料车辆,既耗时又影响生计。西宁移动组织党员突击队,在寒冬中肩扛手抬200多斤的设备,仅用五天就建成4G基站。“如今网络直播一点都不卡顿,”一位养殖户高兴地说,“我们再不用盲目等待,还能通过直播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牛羊。”
在黄南州,数字乡村建设已覆盖72个行政村。吾屯村村口的智能音柱正播报着未来一周的天气预警,村民通过监控系统实时掌握村内情况。黄南移动依托“和家亲平台”,为村委和村民提供集安防、云存储、通信等服务于一体的解决方案,AI人脸识别和高空瞭望摄像头的部署,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的预测预警能力。
湟源县东峡乡作为首个国家乡村试点,与西宁移动合作打造了“云上东峡”数字平台。该平台整合智慧党建、乡村治理、防返贫监测和旅游资源推广等功能,实现了村级事务公开透明、扶贫资源精准投放和特色农产品有效推广。
十年普遍服务,数字化不仅弥合了高原乡村的数字鸿沟,更通过一张张网络、一套套系统,为农牧民铺就了一条迈向现代化、智能化的振兴之路。
在青藏高原的广袤乡村,数字技术正在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青海移动通过数字化手段,助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为农牧民增收致富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