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婧涵
“强脑科技的仿生手是极少数已量产,可以让用户不开颅就能通过神经电信号控制每根手指的假肢。用户戴上产品后,可以独立地让每根手指活动,完成工作生活中大部分任务。”近日,强脑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锦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当前,脑机接口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阶段。其中,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路径因更高的安全性和普惠潜力,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9月2日晚间,道氏技术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出资3000万美元认购强脑科技Pre-B轮优先股。道氏技术计划依托在材料领域的多年经验,打造“AI+材料”的平台型企业,与强脑科技在“AI+材料”战略上协同,进一步增强“AI+新材料”生态赋能与商业化落地能力。
仿生手为人和机器人赋能
“我们希望用脑机接口技术,让没有手、没有脚的肢残人士,通过仿生义肢拥有更便捷的生活。让没有手的人能通过仿生义肢抓握物体、没有腿的人穿上仿生义肢站起来行走,甚至做很多运动。”何熙昱锦表示,“目前,公司已量产的仿生义肢产品能帮助使用者完成抓握物体、书写、演奏等日常操作。”
有强脑科技仿生腿使用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因在小时候帮家里做农活时出现意外导致右腿截肢,在21岁之前,一直用着传统机械假肢。“这种传统假肢依靠机械结构支撑,当遇到复杂的路况、障碍物时很容易摔跤。选择了强脑科技的仿生义肢产品后我发现,这款产品在着地瞬间有缓冲的过程,遇到突发状况哪怕是踩空了也不会摔跤。同时,在走路方式上,也非常自然,穿着长裤和普通人几乎看不出区别。”
强脑科技还提升了使用者进行生物电信号采集的便捷度。现场,记者在手臂上佩戴传感器,在经过大约一分钟的电信号采集后就实现了对仿生手的简单控制,脑中所想即眼前产品所为,感受不到明显延迟。
有趣的是,强脑科技在仿生手领域的积累,也使其成为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的重要供应商。去年以来,多家人形机器人公司主动寻求与其合作,促使公司也开始了为机器人造手的新旅程。
何熙昱锦说:“随着人形机器人热度持续提升,我们意识到人形机器人一半以上的工程难度集中于手部,如果没有一双能灵活操作的手,机器人就像大型遥控玩具,许多功能无法落地。强脑科技在仿生手上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用户实践经验,很多都可以复用于机器人灵巧手。因此,我们得以快速切入这一领域,目前已成为国内出货量排在前列的灵巧手供应商。”
读懂微弱人体电信号
想要实现对仿生义肢的意念控制,简单讲就是将人体的神经电信号和肌肉电信号读取、解析再转化为机械信号传输给义肢以完成相应动作。
何熙昱锦表示,“人的脑电信号强度极其微弱,只有正负50微伏,相当于一节五号电池的百万分之一,检测它的难度极高。”
为攻克此难题,强脑科技在材料学与AI算法上进行了双重创新。一方面,团队在信号采集材料上实现创新;另一方面,则依靠AI算法从大量噪声中分离出有效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控制指令。
“我们在材料学上实现了突破,研发出的传感器材料能够更灵敏、稳定地捕捉原始信号,还无需在使用者皮肤上涂抹导电膏,可以让材料直接接触皮肤,简化使用流程。”何熙昱锦表示。
她还提到,AI深植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基因里。近年来行业的井喷式发展,正得益于AI算法的不断升级。“正是AI算法足够强大了,我们才能够在非常复杂、嘈杂的信号中,把我们需要的信息提取出来。同时,随着大模型发展,我们对人类大脑的理解也会持续深化。能更好地对不同人充满个性化的电信号进行解读,可以有更多解决方案来服务于人类。”
何熙昱锦表示,当前脑机接口技术正处于“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的关键时期”。而技术最大的发展堵点也并非仅在于工程层面,更在于人类对大脑本身的理解仍远远不够。“大脑有近千亿个神经元,很多工作机制我们并不了解。现在很多研究基础科学的科学家,都在更多地帮我们理解大脑。”
更多地关注消费者需求
脑机接口技术直接面向C端群体,在技术之外,强脑科技需要更多地关注消费者需求,以实现公司“开启生命更多可能性”的愿景。
何熙昱锦表示,希望下一代仿生义肢能从单向控制走向双向交互,使用者能通过产品感知到外界的温度、物品的软硬等。
让技术普惠所需之人,是强脑科技的另一个重点目标。“虽然强脑科技已经把仿生义肢的价格降至欧洲品牌的1/5至1/10,但这对许多残障人士来说仍是不小的负担。”何熙昱锦表示。
为此,强脑科技联合各地残联、基金会等组织开展公益合作,由爱心组织、爱心企业出资,免费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提供仿生手和仿生腿。目前,由浙江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起的“浙江省科技助力肢残人士公益项目”受益者已达400人。
“我们今年还计划在浙江帮2000个残疾人免费安装仿生义肢。通过社会力量一起,帮助弱势群体走出他们原来封闭的小圈子,重新融入社会。”何熙昱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