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塑像。图源:视觉中国
浙江省科普联合会联合浙江广电集团、余杭区出品的大型纪录片《科学巨人沈括》已拍摄完成,下半年准备播出。
沈括是浙江杭州(宋称钱塘)人,今年是沈括辞世930周年,2031年是他诞辰1000周年。我们将从现在起开展沈括纪念、研究和宣传的系列活动,包括以沈括名字命名新成立的科普基金会和创设科学传播奖等,还向省市区政府和有关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纪念、研究和宣传沈括?绝不仅仅是回顾一位历史人物,更是为了唤醒和传承一种极其宝贵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气质,这种精神在当下中国的科技创新浪潮中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至少有以下三层意义:
一是致敬一位“穿越时空”的科学巨匠。沈括的成就是超越时代的。英国李约瑟称沈括是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他的《梦溪笔谈》则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沈括在11世纪宋代所进行的研究和记录,确实在多个领域达到了当时世界的顶峰。包括在自然科学上,他最早详细描述了磁偏角现象(比欧洲早400多年),对光学(小孔成像)、声学(共振)、地理学(冲积平原形成)等都有深入研究;在技术工程上,他发明了先进的历法《十二气历》,记录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研究了石油的用途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治理水利工程等;在科学方法上,他注重观察、实验和推理,其著作《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笔记,记载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理性思考。 纪念沈括,是对中华文明中灿烂科技成就的肯定和自豪。
二是重塑我们对中华文明的理解。长期以来,一些人总是存在“中国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的刻板印象。沈括的存在打破了这一观点。他证明了中华文明不仅拥有精湛的技术发明(四大发明),同样孕育了追求自然规律、探索万物至理的科学精神和系统性的研究方法。纪念沈括,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自信地看待自己的文化传统,认识到科学精神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树立一个光辉的“跨界”榜样。沈括的身份是多元的,他是官员、外交官、军事家、天文家、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医学家、数学家……他的伟大在于,他并未被自己的“仕途”主业所束缚,而是以无比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工作中的观察、生活中的思考全部转化为科学探索的素材。他是一个真正的“通才”和“跨界创新”的典范。
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明代刻本)。图源:视觉中国
我们正在迎接新的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沈括的精神内核,对于今天我们突破“卡脖子”技术难题、追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背景,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
—— “格物致知”的实证精神(重视观察与实验)。沈括不轻信权威,凡事讲究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实验。他研究声音共振时,用纸人放在琴弦上做实验;为验证石油的可燃性,他亲自收集烟尘制墨。在科技创新进入“深水区”和“无人区”的今天,许多前沿领域已无先例可循。我们必须回归科学的本质——基于实验和数据,而非空想或纯粹的逻辑推演。沈括的实证精神告诫我们,要耐得住寂寞,扎根实验室和一线现场,通过严谨的实验去发现新现象、验证新理论。这是摆脱跟踪模仿、实现原始创新的根基。
——“见微知著”的洞察力与好奇心。沈括善于观察,能从平凡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凡的规律。比如从太行山崖上的螺蚌壳推断出沧海桑田的地质变迁;从竹化石中来推断古环境和气候变化;从一滴油墨的形状观察到不同材质的吸水性差异。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对细微之处的敏锐洞察和追问“为什么”的好奇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种专注于具体问题、深度思考的能力尤为可贵。科技创新需要鼓励科研人员保持孩童般的好奇心,善于从微小的异常中捕捉颠覆性创新的火花。
——“经世致用”的问题导向与家国情怀。沈括的科学研究大多源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如修订历法为了农时,治理水利为了民生,研究地形为了军事。他的探索始终与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紧密相连。科技创新不能是“空中楼阁”。沈括的精神提醒我们,要坚持“四个面向”,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将科技创新的方向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主战场、人民生命健康紧密结合。这种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才能真正创造价值,推动社会进步。
——“博采众长”的跨界思维与系统观。沈括堪称“文艺复兴式”的全才,善于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他用数学计算天文,用地理知识指导军事,用医学知识修正古籍错误。当代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越来越多地产生于学科交叉地带(如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辅助材料设计等)。沈括的跨界思维启示我们,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领域科学家、工程师之间的交流碰撞,用系统性的思维看待复杂问题,才能孕育出革命性的成果。
——“记录与共享”的科学传承意识。如果没有沈括的《梦溪笔谈》这部 detailed 的笔记,他的许多发现和宋代的大量科技成就可能早已湮没在历史中。他有着强烈的记录和传承知识的意识。开放、交流和知识共享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加速器。沈括的精神鼓励我们不仅要勇于探索,还要善于总结、记录和分享(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构建开放合作的科学共同体,避免重复研究,让科学知识能够有效积累和传承。
习近平同志历来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和创新性转化。他说过,“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他重视和推崇沈括就是其中一个生动的例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有鲁北江的一个回忆:1975年5月,我参加了延川县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看见习近平的挎包里装着许多书,想借一本。他不假思索地给我从书包里抽出一本,是沈括的《梦溪笔谈》。2006年2月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说沈括在内的一大批浙江人“给浙江精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2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推动出台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部署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在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实施20年的今天,拍摄一部沈括的纪录片,我们把其视作为浙江科技界、文化界和新闻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为沈括代表了中华文明中一种深邃的理性思维、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和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今天,重拾和弘扬沈括精神,无论是对于我们突破创新瓶颈、塑造引领未来的核心能力,还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进创新社会氛围,都具有十分重要和特别的现实意义。
1000年前的沈括,是一座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灯塔,在坚持科技创新、建设科技强国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