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亚娜
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从人工智能的智能决策到大数据的精准分析,从云计算的强大算力支撑到物联网的万物互联互通,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承担着为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供给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其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仍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方面,随着产业技术的迭代和新兴产业的出现,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难以跟上产业发展步伐;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师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教师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的学习需求,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对此,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助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与策略,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数字技术助力教师培训资源建设。数字技术具备便捷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征,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资源获取的时空限制,还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为教师成长奠定坚实基础。一是整合多元培训资源。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全面整合校内外各类优质资源。在校内,挖掘教师的教学经验、科研成果以及课程建设成果,以数字化手段将其转化为可共享、可复用的培训资源,纳入资源库。在校外,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获取企业最新的技术标准、工艺流程、实际案例;引入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优质课程、学术讲座等资源,拓宽学术视野,提升理论素养。二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设置交互功能,健全资源评价和推荐机制,允许职业院校教师对平台上的数字资源进行评论、评分和分享。建立教师交流社区,引导教师分享教学心得、资源使用体验等,促进思想碰撞和经验交流。建立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设计简洁易用的操作界面,降低教师使用平台的门槛,提升使用体验和服务质量。三是强化资源动态更新。实时跟踪行业动态、技术发展趋势和教学改革需求,及时调整和更新数字资源库的内容。具体而言,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获取第一手行业信息,及时将其转化为教师学习资源,使资源与行业紧密结合;紧跟教学改革步伐,将新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融入平台建设;加强管理,制定资源更新规划,定期清理评估,淘汰过时、无效、低质的资源。
以数字技术助力教师培训方式优化。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而数字技术能够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一是开展混合培训。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聚焦教师理论水平提升,采用模块化课程设计,配备知识点讲解视频、电子教材、在线测试等学习资源,便于教师根据自身安排,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二是实现精准供给。采集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指导、线上学习等过程中的多源数据,运用智能分析模型,评估教师的优势与不足,并据此量身定制个性化培训方案,确保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高度契合。开发智能学习系统,自动推送个性化学习资源,提供学习建议,实时解答教师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给予针对性反馈指导。三是创设虚拟环境。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技术,构建高度逼真的虚拟仿真培训环境,针对不同专业领域开发虚拟工厂、虚拟实验室、虚拟手术场景等虚拟仿真培训项目,让教师身临其境感受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同时,在虚拟仿真培训环境中,设置问题场景,引导教师开展故障诊断、问题解决以及应急处置等操作训练,培养其在复杂工作场景下的应变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以数字技术助力教师评价范式创新。以数字技术创新教师评价范式,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估高职院校教师的能力素养,更能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提供科学指引,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打破以教学业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模式,从教学能力、实践能力、数字素养、师德师风、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立体反映教师综合素养。利用教学管理系统、数字学习平台等信息化载体,自动采集教师在教学过程、实践过程、培训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日志、学生学习成绩、课堂互动数据、实践操作记录、培训学习时长等各类数据,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取有价值的评价信息,确保评价数据的全面性。此外,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战略,灵活调整评价指标权重,引导教师针对性提升自身能力。例如,当院校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时,可适当提高教师数字素养维度的评价权重;对于以实践教学为主的专业,则应加大实践能力维度的权重。另一方面,开展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综合记录教师参与培训学习、企业实践、教学改革项目等活动的信息,全程跟踪教师的成长轨迹。建立及时、有效的评价结果反馈机制,科学分析教师在各个评价维度上的表现,明确指出优点与不足,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同时,评价结果不仅要用于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等,更要将其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参考,激励教师不断反思与改进教学行为,促进专业成长。
(作者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