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氏近鸟龙化石还原模型 (资料图片) |
□苗苗
8月6日,“未来科学大奖”揭晓。这是由科学家和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一项民间科学奖项,旨在奖励取得杰出科学成果的中国科学家。此次的“生命科学奖”授予中国地质科学院、河北地质大学季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表彰他们发现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化石证据。
也就是说,如今我们几乎天天在吃的鸡,是地道的“恐龙后裔”。
从“假说”到“真正的科学理论”
早在19世纪“始祖鸟”的化石就被发现。1868年,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提出“鸟类起源于恐龙”的设想后,该观点长期存在争议。而本次获奖的季强、徐星和周忠和三位科学家的一系列研究,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解剖学研究和功能推测,从形态和功能上建立了恐龙和鸟类之间的链接,为鸟类是兽脚类恐龙的一个演化支系提供了确切证据。他们已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真正转化为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古生物学家在冀北、辽西地区发现的“热河生物群”和“燕辽生物群”,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化石证据,这些化石不仅展示了羽毛在恐龙中的普遍存在,而且还展示了羽毛在恐龙中的多样性和演化过程,这些带羽毛的恐龙的“翅膀”并不只限于前肢,有些还长在后肢上,形成了四翼的结构。
正是根据这些化石证据,古生物学家最终确定了鸟类确实是起源于恐龙。
研究演化历史,有助了解今天的“鸟语花香”
经过漫长的演化之后,一些恐龙不仅长出了翅膀,而且在翅膀上还开始出现一层飞羽,并演化成可以折叠或展开并拍动的具有实际功能的翅膀,具备了向前推进的飞行和有效的滑翔等作用。这一过程中,羽毛功能从最初的保暖或求偶转向了飞行支撑,它们的骨骼结构也发生适应性变化(如叉骨、空心骨的演化),最终,这一部分恐龙便完成了向鸟类的转变,成为真正的飞行动物。
赫氏近鸟龙就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带羽毛的恐龙,它不仅填补了恐龙向鸟类进化史上关键性的空白,更比欧洲出土的始祖鸟还要“老”1000多万年。根据化石还原的赫氏近鸟龙就长得非常像一只公鸡。事实上,约2.3亿年前,恐龙演化出更接近现代鸟类的分支,这些鸟类在亚洲东南部形成雉科,其中红原鸡、灰原鸡等物种便是现代鸡的直接祖先。经过人类的驯化、选育淘汰,这些从恐龙演化出的原鸡,就慢慢演化成今天的现代家鸡。
本次获奖的徐星参与了赫氏近鸟龙的命名。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发现和命名恐龙种类最多的国家,而徐星是全世界发现并命名恐龙属种最多的科学家,因此也被称为“恐龙院士”。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研究恐龙实际上是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包括每个时代的生态系统有什么特点、如何变成今天这个鸟语花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