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滴水湖AI创新港临科智华公司,AI数据处理工程师们正对着一段段车辆行驶画面,框选标注沿途的车辆、行人、红绿灯等道路信息。这些画面均来自国内品牌新能源汽车在国外道路上行驶积累下的原始数据。经跨境数据专线传回国内后,在临港的工程师们便能对数据进行精细处理,加工后的数据将通过专线传回国外主机厂,以训练出适用的自动驾驶模型,克服国内车企出海“水土不服”的难题。
在行业内,这套运作机制被称为“来数加工”。这是一种新兴的数字经济商业模式,其本质是在境内特定区域内,通过专用通信设施对境外数据进行安全处理与增值服务,再将数据产品输出至境外市场应用。
依托数据跨境流通试点的制度优势,今年上半年,临港新片区已有20多家企业开展了“来数加工”业务。日前,临港新片区启动国际数据加工枢纽建设,将聚力打造国际数据经济产业集群。同时,“上海市数字出海服务基地”也在临港新片区揭牌,为数字企业拓展海外业务和企业“走出去”数据需求配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
临科智华是临港首批开展“来数加工”的企业,其核心业务包括全流程的数据处理业务、大模型训推一体机和超算中心建设。项目中心负责人林云源告诉记者,在目前已承办的业务中,不少跨境数据加工的需求来自国内的出海企业。
想在两个国家之间合法合规完成数据流动闭环,其实并不容易。“许多国家要求道路数据不得离境,同样,国内也不允许数据随意出境,传统跨境传输方案行不通。”林云源说。
如今这条路径能顺利跑通,离不开临港新片区在数据跨境流动领域的制度优势。今年2月,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发布首批数据出境负面清单;5月,临港新片区又发布首批数据出境操作指引,与数据出境负面清单协同使用。这套管理制度对跨境流动价值高、企业需求大的典型数据出境场景予以指引,从而为企业数据合法合规流动开辟窗口,为承接“来数加工”业务提供先决条件。
此外,临港新片区还搭建了由核心节点、边缘节点和业务专区构成的国际数据中心,通过物理隔离和电子围栏进行隔离,为企业开展国际数据创新业务提供一整套解决方案。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数据处四级调研员王亮介绍,核心节点通过跨境专线与海外节点实现互联互通,已实现了与香港、新加坡、东京方向互联互通,并在三地部署了海外节点,依托上海光缆布局的先天优势,为企业提供安全合规、低延迟的数据传输。
通俗地说,就是国外的数据从跨境专线进入临港的“数据保税区”,在数据过境不入境的前提下完成“来数加工”服务。
在临港新片区,不仅承接海外数据加工、IP运营等业务的企业快速增长,将海外积累的海量数据资源传回境内协同开发、设计等数字化服务能力出海的需求也日益突出。
同在滴水湖畔,临数文化公司的工作室里,工程师们正对意大利博物馆数据库授权的350万幅名画的扫描数据开展处理工作。公司创始人廖庆华介绍,在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引擎等技术加持下,这些平面的名画将变成三维动态场景,数据经加工后,再通过专线传回意大利。其应用场景也很丰富,一方面,观众可以戴着VR眼镜身临其境地体验画作;另一方面,企业也能把画作做成数字教材,用到海外展示。
廖庆华说,让名画在数字世界里“活过来”,对数据处理者在动画渲染、艺术理解和文化IP再造等多方面能力有较高的门槛。“不论是产能还是技术,国内的人工智能行业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临港更有显著的算力和高校人才优势,企业得以充分利用这两方红利,为海外IP做内容开发。”
王亮表示,当前全球国际数据加工产业需求激增,临港正抢抓机遇,夯实数字化能力成熟、人力成本合理、算力与通信基础设施全球领先等优势,力争建设成为国际数据互联互通与开展数字贸易的首选之地、国家服务数字企业“走出去”的核心枢纽和引领数据跨境流动国际合作的前沿阵地。(记者 沈思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