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专家”也不是安全港湾。7月25日,上海市纪委监委驻浦发银行纪检监察组、上海市宝山区纪委监委消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总行清算作业部原高级专家陈凌云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从公开履历看,陈凌云曾在2017年升任合肥分行行长,2020年又转战长沙分行当一把手,2022年6月被调回总行担任清算作业部高级专家。
无独有偶。去年4月,昆明市纪委监委网站公布消息,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昆明分行高级专家潘岭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昆明市监委监察调查。记者注意到,潘岭曾任浦发银行昆明分行及南宁分行行长,去年还被认定为南宁市高层次人才。
实际上,浦发银行只是本轮金融反腐的一个缩影。记者梳理注意到,按照业内惯例,不少银行地方分行“一把手”在退休前拿到了“高级专家”等身份。在业界看来,“专家”本该是银行高管们的“软着陆”的安全港,没想到却成了落马前的最后一站。
多数“专家”担任过地方分行“一把手”
如何能够成为“专家”?据某国有大行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内部职称体系,“分行专家”通常需具备15年以上从业经验,并在风险管理、信贷审批或对公业务等领域有突出贡献。记者梳理注意到,近年来,银行系统内多名高级专家或资深专家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反映了金融反腐的深化和监管的新风向标。
2025年7月17日,中纪委官网发布消息,中国工商银行大连分行专家高亚林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高亚林一直长期供职于工商银行系统。天眼查信息显示,高亚林曾任工商银行大连沙河口支行负责人;2013年10月,原中国银监会大连监管局核准高亚林工商银行大连市分行副行长任职资格。据悉,2025年以来,高亚林以“分行专家”身份活跃于工行大连分行业务决策层。分析人士指,这一职务虽非行政“一把手”,但通常负责技术指导、风险评估及重大项目审批。
今年2月26日,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原资深专家屠粮钢“落马”被查。记者注意到,2006年至2011年,屠粮钢曾任交通银行绍兴分行行长,2014年至2018年任交通银行宁波分行行长,同样是典型的地方分行要员。
如果把范围扩大到2024年,落马“专家”名单会更长。去年12月底,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原高级专家宋雷被开除党籍。同月,农业银行原首席专家许锡龙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值得一提的是,许锡龙此前掌舵深圳分行多年,曾担任深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12月,农业银行信用卡中心高级专家刘志鸿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从纪委通报看,刘志鸿“官商一体”,将供应商当作自己的“服务商”,利用职务便利及职务影响力,作为“影子股东”大搞权钱交易,非法收受巨额财物。
去年7月,南粤清风网发布消息,建设银行珠海市分行原高级专家赖小平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式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记者注意到,赖小平曾任建行珠海市分行副行长,后任分行高级专家,该职位为银行系统内资深管理岗位。
政策性银行也有类似情况。2023年3月,中纪委发布消息,国家开发银行河南分行高级专家普浩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普浩在2021年曾担任国开行青海分行副行长。2022年9月起任河南分行高级专家,退居二线。
金融反腐向“隐性权力”领域延伸
“高级专家”甚至“首席专家”们的落马现象,传递什么关键信号?
首先是金融反腐向“隐性权力”领域延伸。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上述多名“专家”中,大多数担任过地方分行一把手等“要职”,属于“实权派”。在退居二线后,虽不直接担任管理职务,但参与一些核心业务,利用“专家”身份规避监管,具有隐性影响力。今年2月,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原资深专家屠粮钢被查。有知情人士介绍,2018年屠粮钢出任浙江省分行资深专家后,虽退出一线管理岗位,但仍参与重大授信项目评估、不良资产处置方案审批等核心事务。对此,有业内分析认为,金融反腐不再局限于“一把手”或一线高管,而是穿透至技术性岗位,覆盖权力运行的“灰色地带”。
另一个显著标签,则是信贷审批与不良资产处置成高风险领域。比如,据中纪委通报,农业银行河北省分行原高级专家宋雷“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多家信贷客户在办理贷款方面谋取利益,非法收受巨额财物;在审批增量授信时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国有资产遭受特别重大损失”。违规放贷也值得注意。今年4月,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原资深专家孙建勇被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5年。从通报看,其违法发放贷款行为跨越任职周期,最终被终身追责。按照中纪委去年10月的通报,孙建勇“滥用职权,违反国家规定发放贷款,金额巨大”。
纪检部门的表态,也传递更多信息量。就在今年7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建设银行纪检监察组撰文《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腐败治理》指出,“往哪里打、打什么”,是打好攻坚战的首要问题。对金融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信贷和集中采购是典型的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文章还强调,“老虎”“苍蝇”一起打。聚焦各级机构“一把手”和领导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客户经理、采购人员等重点群体,将明显背离业务逻辑、可能造成严重损失的重大违规和插手干预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在业内看来,从上述金融反腐动作看,打破“退休安全期”,终身追责也成常态信号。金融反腐正进入深水区,呈现“全覆盖、零容忍、长震慑”的特点,重点打击隐蔽性腐败,强化终身追责,并将反腐与风险防控深度融合。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