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一直以来都是他们的“底色”。
从盲人技师到跨国企业家、独臂挥拍的奥运传奇、无声世界里的清华才女……最近,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重庆这群在残疾人事业战线的突出贡献者获得荣誉和褒奖。
全国助残日起,上游新闻记者带你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看他们如何生生不息、自强不息,用强大的心演绎生命的“花火”。
本期,讲述刘海龙身残志坚、带领乡邻共富共福的故事。
“发展生态农业这条新路,就是需要一股闯劲。”在重庆石柱,出生于1977年1月的刘海龙,因病致残10多年来,虽然走路一瘸一拐,但他凭借一股不服输的韧劲,自强创业,让别人眼中许多的“不能”变成了“可能”。
2009年,刘海龙与妻子向可英在浙江台州市务工时,突感身体不适,大腿非常疼痛,他到台州当地医院检查治疗。
“双股骨头坏死。”检查结果让夫妻俩大吃一惊。在妻子陪伴下,刘海龙先后到杭州、重庆、广州等地的大医院检查治疗,做过三次手术,花费了20多万元。经过3年治疗,依旧未能完全康复,经鉴定成为二级肢体残疾人,为了稳定病情,现在每天都要吃药。
身体残疾了,不能再外出打工。家里两个老人需要赡养,两个孩子要上学,治病的借债需要归还,病情还需后续治疗……他决定另谋出路。
2012年,就在刘海龙苦寻出路之时,石柱县残联负责人获悉他的情况后,为他送来了“及时雨”,让他参加了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班。在学习长毛兔养殖技术后,刘海龙决定在家发展长毛兔产业。
2012年以来,刘海龙在石柱县残联、桥头镇党委政府帮助和指导下,创建了渝畅农(石柱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如今有长毛种兔500多只,成为全市唯一一家长毛兔市级种兔场,保存住了石柱县的长毛兔“火种”。公司有肉兔种兔4000多只,一年下来销售肉兔20万只左右,总产值达1000余万元,还被评为重庆名牌农产品。
为唤醒赵山村的“沉睡”资源,刘海龙还先后流转村里的1700余亩撂荒地,推广“玉米(辣椒)+油菜”轮作,实现粮油兼丰。刘海龙购买了机械设备,加工玉米秸秆,制作青贮饲料饲养山羊,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随着产业做大做强,刘海龙已吸纳多名村民在养殖场务工,每年支付务工工资在150万元左右,成为全县产业致富带头人。
去冬今春,赵山村在扩建乡村公路,解决群众“出行难“运输难”时,为协调公路扩建占用林地等问题,刘海龙积极配合当地干部,为群众摆事实、讲道理,让一个个棘手问题迎刃而解,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将这条公路打造成了“民心路”“致富路”。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