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分析二战德国闪击苏联的作战准备,会发现德军进攻英伦三岛的战争是为东进苏联作的铺垫。表面上看,苏德之间于1939年8月23日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对斯大林来说,由于苏联专注于落实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并不想与德国发生战事,可对阿道夫来说,苏联越想稳定,德国越有发动战争的机会。
所以,1940年6月德军在占领西欧法国投降以后,阿道夫再也不用顾虑有后顾之忧了,一方面命令空军司令戈林制订“海狮计划”进攻英伦三岛,一方面又命令陆军总参谋部制定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这是个两头押宝的打法,对阿道夫来说,不管英伦三岛能不能打下来,德国都会取得预期效果,因为当时的欧洲就剩下英国没有投降,而英军又面临本土、北非和东南亚多个殖民地的战争,根本没有精力和实力主动进攻德国,换句话说,如果不是美国在后面支持,英国也很难坚持到底。
正是由于阿道夫摸准了丘吉尔和斯大林的脉搏,所以在下达进攻苏联的作战预案时,连古德里安都蒙在鼓里,1940年12月18日阿道夫下达第21号作战指令组建三个集团军群和四支装甲集群进攻苏联时,古德里安还在为进攻英伦三岛作准备,当时他正在加班加点赶制水陆两用坦克和装甲车,但他哪里知道,这些坦克和装甲车后来都用在了闪击苏联的第一梯队,用于渡过苏波之间的界河。
从这个层面看,“海狮计划”最大的好处,是让斯大林产生了错觉,他认为德军下这么大的功夫进攻英国,阿道夫肯定不会在没有解决英伦三岛问题之前,还有多余的精力进攻苏联,也正是这个错误认识,导致斯大林在战争打响前出现了一系列的判断失误,各方面汇总的正确情报也被他误认为是英国要祸水东移,是丘吉尔有意把战争引向东方。
那么,提出这个观点肯定会有人质疑,德国把重点放在东线作战,难道西线作战就不重要了吗?当然不是,从战后总结的角度看,阿道夫之所以从一开始就要灭亡苏联,仍然是德国的战争资源不足。1940年在意大利向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出击的时候,阿道夫是一百个不愿意的,原因就是他的整体策略是先欧洲大陆然后才是大西洋和地中海,可以说德国制定的先大陆后海洋的作战思维,主要是受限于德国的战略资源没有着落。
为了印证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一个是二战爆发以前,面对英法把波兰和东欧各国推向德国和苏联,说明英德之间或明或暗都有妥协的因素发挥作用,不然的话,德国不会那么容易跟苏联达成一致;另一个是敦刻尔克大撤退和海狮行动的失利,这里面包含有德军没有拿出全部精力的因素。如果德国真想打败英国,也不会在英国把注意力放在北非方面时,而对隆美尔的兵力不足视而不见,所谓北非战场对整个欧洲战场的牵制作用有限,道理也在于此。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英德矛盾在二战当中似乎有些说不清道不白,总的来看还是阿道夫对丘吉尔抱有幻想,总认为英国会扛不住或者主动求和,实际上,阿道夫忽略了美国在后面大力支持英国。正是因为阿道夫担心美国会介入欧洲战争,所以才想在1941年的冬季到来之前结束东线作战,殊不知一场珍珠港事件把美国拉入二战,打乱了阿道夫的如意算盘,这是他始料不及的。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谢谢你的关注和收藏。#二月打卡挑战赛#
二战巴尔干战役,为何德军暂缓进攻苏联也要南下?出现了突发情况
二战北非战役,为何隆美尔进攻托布鲁克打了242天?三战赢了两场
二战北非战役,隆美尔如何打退英军收复失地?向日葵行动越打越大
二战意大利进军北非,墨索里尼为何另辟战场?与进攻苏联有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