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2年,董卓在吕布和王允的合作下被刺杀身亡。这一刺杀事件不仅是当时最为轰动的谋杀案之一,还直接改变了东汉末年的政治格局。
事实上,吕布敢于行刺董卓,并最终得手的背后,是因为董卓得力的五大中郎将不在长安城内。
那么,董卓的部署到底是怎么样的?五大中郎将的缺席又为何对吕布如此重要呢?
董卓手下的五大中郎将分别是牛辅、董越、段煨、胡轸和徐荣。这些将领不仅是董卓的核心力量,更是其军队的主要指挥官。他们根据董卓的安排,分别驻守在长安以东的各个战略要地。牛辅驻守在安邑(今山西运城夏县),段煨驻守在渑池(今河南三门峡),董越则驻守在华阴(今陕西渭南)。长安虽然是董卓这支势力的中心,但其真正的军事力量却分布在这些外围的要冲。
李傕和郭汜本是牛辅部下的校尉,他们的崛起实际上得益于董卓的部署以及接下来的混乱局势。董卓被刺杀之后,不仅整个长安城陷入混乱,董卓割据的军队也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面对复杂的局势,王允和吕布决定对董卓的旧部进行清算,却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尤其是王允,他显得非常犹豫不决,时而考虑赦免董卓旧部,时而又想剥夺他们的军事力量,这种摇摆不定的态度直接使局势进一步恶化。
在这种情况下,董卓的军队迅速分裂,一些将领如徐荣选择了投降王允和吕布,另一方面,李傕和郭汜则在谋士贾诩的建议下,决定反攻长安。贾诩看穿了当时凉州军的力量强于朝廷军队的事实,他建议李傕和郭汜集合董卓旧部,由此展开了规模虽小,但每一步都至关重要的反攻行动。
董卓被刺杀后的混乱让王允决定调派皇甫嵩去攻打郿坞。在这段时间里,董卓的弟弟董旻和侄子董璜也未能幸免。朝廷军队的快速反应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削弱了董卓旧部的反扑力量,但由于吕布手上的并州军远不及这些凉州军队,这使得李傕和郭汜还有机会卷土重来。
王允的耳朵非常软,这导致了王允在面对李傕、郭汜的军队反扑时措施失当。李傕和郭汜率领大军杀回长安,攻城几日后,城内的蜀后终于打开城门,凉州军队轻易地取得了控制权。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逆转,吕布束手无策,放弃了长安。在逃走时,他劝王允一起撤退,但王允选择留下,与李傕的军队战斗直至被俘杀。
李傕和郭汜的突然崛起和掀起的风波中,离不开贾诩这一巧妙的计谋,否则他们很可能在董卓死后随即解散。这些让人回味的历史事件从多个角度告诉我们,军事与政治的决策没有绝对的对错,往往只是成败的性格表达和习性现象。正是王允和吕布在当时环境下执行的一系列行动,将一幅权力争夺与反复的画卷徐徐展开。
董卓将军队进一步外放,也反映了他对当时关东诸侯的深切忌惮。尤其是袁绍和曹操,这些人意图反击董卓,但因董卓的步步为营未能得逞。因此,把精锐部队部署在长安周围要道,是其战略的核心内容。然而,吕布在动手刺杀董卓时非常精准地选择了一个好机会——长安城内处于防御最弱的时刻,董卓远在郿坞,边上没有可动用的大规模军力。
以上这些错综复杂、充满变数的历史细节,为吕布刺杀董卓的成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