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报废上百万吨废旧铁轨,为何不回收利用,而是就地掩埋?
创始人
2024-05-17 07:28:23
0

原标题:中国每年报废上百万吨废旧铁轨,为何不回收利用,而是就地掩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时间的钟摆往复摇摆,一个个铁轨经受岁月磨砺和沉重车轮的碾压后,铁轨亦逐渐迎来生命周期的终点。在中国,每年都有上百万吨的废旧铁轨被报废,它们曾是国家铁道事业的坚实脊梁,呈献出无以计数的运输功绩。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废旧铁轨并未随着技术的进步而迎来新生,反而大多遭到就地掩埋的命运。这样的现实,无异于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也是对铁路文化的一种无声蚕食。为何铁轨不回收再利用?

铁轨的生命周期与报废现状

铁轨作为铁路运输不可或缺的部分,承受着巨大的机械应力。随着运输量的不断增加和运输速度的不断提升,铁轨的磨损加速,这就需要对铁轨的安全性进行严格监控。一般而言,铁轨的设计使用寿命约为30至50年,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载重、频率、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有些铁轨在使用10至20年后就达到了报废标准。

由于铁轨材质主要为钢铁,这是一类可回收再利用的资源。不容忽视的是,铁轨回收再利用在技术上并无障碍,同时在经济效益上同样具有潜力。但不幸的是,大量报废的铁轨并没有被充分回收利用,而是采取了就地掩埋的方式处理。

废旧铁轨难以被回收利用的难点

首先,经济角度。虽然废铁回收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但需要专业且高效的回收系统,而这样的系统建设需要巨额的投资。同时,上下游产业链的对接、运输成本、处理成本等都会对铁轨回收的经济效益造成影响。在缺乏有效、成熟的回收体系下,废旧铁轨的处理往往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掩埋方式。

铁轨回收之难,源于其本身的物理属性。想象这样一幕:几十乃至上百吨的铁轨,如同巨龙似的跨越数公里的地带,单是将它们移动便是一项艰巨任务。铁路轨道作为宝贵的国家资产,其处置需遵循严格的审批流程,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均无权擅自处置。确保铁轨的处理过程既安全又环保是极为关键的,同时,必须对相关信息维持高度保密。在处置铁轨过程中,务必保持铁路系统正常运作,不得造成任何干扰。我们仅能在不妨碍列车顺畅行驶的前提下,依法依规地进行处理。

长年累月地,这些铁轨默默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其结果是表面磨损、变形,甚至出现裂纹。这样的创痕让它们失去了直接再次使用的可能。重生一条铁轨,非得通过熔炼、重铸等繁复工艺。如此不仅成本高昂,更是能量的巨大消耗,这对于追求绿色发展的我们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其次,法规体系不健全。铁轨回收利用涉及到多个部门与多项法律法规,必须保证工作流程的合法合规。然而,我国在这方面的法规体系相对滞后,缺乏对废旧铁轨回收利用的强制性指导和监管,仅凭企业自身的意愿和市场调节往往难以形成有效的废旧铁轨收集和处理机制。

再次,技术问题。虽然技术上不存在障碍,但铁轨的重组和再制造需要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创新。使用过的铁轨由于磨损、变形等原因,其材料特性发生变化,直接回炉重造的成本和工艺难度都比预想的要高。这就需要有技术积累和投入来解决这些问题。

还有就是铁路轨道,表面上简单的钢铁纹路,内里却暗含千丝万缕的工艺秘密。这条看似朴实的钢铁走道,必须具备超凡的承受力,能够毫不动摇地支撑起巨轮滚滚的火车,抵御高速奔驰所产生的翻江倒海之势。因此,对于构成其骨骼的材料,我们有着非凡的严苛标准。

基石是由高锰钢铸就,不是寻常的低锰种,那种脆弱得似透明玻璃。我们用的是至少含有13%锰的钢,这材质坚如磐石,耐磨性能出众,成为轨道的坚实脊梁。为了极致的抗压力,我们精妙地融入了碳元素,像魔术师在漆黑的丝绸中织入星光,使得轨道的稳固性更上一层楼。而在轨道与车轮亲密接触的摩擦界面,我们巧妙添加了铟元素,确保这持久的触摸不留遗憾,无懈可击的耐磨性,彰显了我们对于铁路运输细节的执着追求。保证了列车的安全运行。

就地掩埋的影响及其风险

废旧铁轨的就地掩埋处理不仅意味着巨大资源的浪费,同时还对环境和社会造成潜在风险。从环境角度看,铁轨掩埋可能导致土壤结构受损,影响土地的使用和植被的生长。并且,由于铁轨中可能含有油脂、涂料等有害物质,长期掩埋还有可能对周围地下水造成污染。

社会层面上,就地掩埋解决了短期内的处理需求,但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构建,并且不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废弃铁轨的掩埋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物资的价值链,削弱了铁路资产的整体效益。

建立和完善废旧铁轨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指导和市场激励;加大对回收处理体系的投资和建设力度,优化产业链,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回收效率;技术创新和研发支持,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强化公民教育和文化传承,让社会公众意识到铁轨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长远价值。在这些努力之下,曾经铸造历史和未来的铁路脊梁,将不再沉默于土地之下,而是以另一种形态,续写辉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昆仑万维:7月23日推新音乐及... 【7月23日昆仑万维推出新音乐与音频模型】7月23日,昆仑万维(300418)为全球用户带来最新音乐...
天龙三号酒泉发射工位通过验收 本报讯(记者 刘苏雅)昨天,北京商业航天企业天兵科技发布消息,天龙三号大型液体运载火箭酒泉发射工位(...
这个暑假去哪?中国科技馆成为全... 中国日报7月23日电 (记者 李梦涵) 这个暑假,中国科技馆内热闹非凡。"原来成为航天员要经历这么严...
国内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7月23日,“未来”号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历时六年的科研攻关和设计...
和林格尔新区迈入全国算力“毫秒... 在7月12日举行的2025绿色算力(人工智能)大会上,和林格尔新区作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
指尖解锁无障碍阅读!重庆推广国... 指尖叩击盲文板的“嗒嗒”声,在安静的教室里此起彼伏。在这场特殊的培训会上,指尖成为了最敏锐的“眼睛”...
夸克健康大模型能力再跃升   7月23日,夸克健康大模型成功通过中国12门核心学科的主任医师笔试评测。目前,“主任级AI医生”...
PS5谷歌地图版搞笑广告:无论... PlayStation官推近日发布了一条别出心裁的“谷歌地图版”PS5广告,引发强烈关注,在广告中,...
日本如果放在欧洲,就是庞然大物 前几天刷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 如果把日本整个搬到欧洲去,会是什么景象? 仔细想想,这画面...还...
联汇科技发布全球首个“万物具身... 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 魏昭宇)7月23日,联汇科技OmAI国际总部入驻张江模力社区暨全球首个“万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