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共产党本想争取和平,避免让百姓的生活再遭战争的摧残,与共产党签订了国共停战协议。可是,对于这项协议,国民党方却表现得毫无诚意,甚至“阳奉阴违”,当即秘密下达命令迅速占领战略要地,将军队纷纷调遣到共产党部队的驻扎之地,对我区领地虎视眈眈。随后不久,老蒋明目张胆地撕毁协议,在1946年6月底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
01自古有“得民心者得天下”,老蒋不顾百姓渴望和平的愿望,公然违反停战协议,成为了天下百姓的公敌。虽然国民党部队的军事装备优良,条件也要比我军好得多,但是,“邪不胜正”,茫茫黑夜终归抵挡不住曙光的到来,1949年,共产党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而据统计,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共歼灭了国民党的军队五百多万人,也终结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管辖统治。
谈及解放战争,就不得不让人想到“三大战役”,三大战役包括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在这三次与国民党军队的交锋之中,我军取得了大获全胜,三大战役具有的历史意义非凡,它象征着我军从“防御转到进攻”,是解放战争中重要的转折点,三大战役皆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的士气,从此以后,中国人民的军队不断引吭高歌,迅速转入解放全国的进程。
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部队虽说装备优良,然而,在三大战役当中的辽沈、平津战役里,我军在兵力上占有较大的优势,而淮海战役则有所不同,我军以60万的兵力对战老蒋的80万大军,兵力足足比对方少了20万。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至关重要的一战,在此之前,老蒋的部队屡屡受挫,士气低沉,于是,为了稳操胜券,他将自己的嫡系大将都投入了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持续了两个月之久,我军在1949年1月才艰难取胜,这场战争之后被称作是“中外战争历史上的一大奇迹”,由此可见,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难度之高。
在“淮海战役”里,我军的主要领导人有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人,即便比国民党军队少了20万人,但是,在这些人的领导下,我军英勇奋战,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再观国民党的将领,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淮海战役最难打了……
杜聿明是老蒋手下有名的猛将,在抗日战争期间,他率领部队在昆仑关大捷,也在此声名鹊起。而在解放战争中,杜聿明却没有意识到大局,他主要负责东北地区的防务,虽然是将帅之才,却与人民为敌,成为坏人的羽翼。好在在淮海战役时期,他的战略建议并没有得到全盘支持,否则必会给我军造成巨大困扰。02
除此之外,以“防守”出名的胡琏也参与到打击我军的队列中,他在淮海战役里率领着第11师,即使被我军包围,他依然可以转守为攻,十分狡猾,但在1948年,胡琏因职务头衔问题一怒之下离开作战,直到大势已去之时才被调遣回战场,可此时已经为时已晚,我军部队一路高歌猛进,已然要取得战役胜利。
当然,黄百韬、邱清泉等国民党有名将领也在淮海战争的参战之列,他们此前在抗日战争中皆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可以名垂千古,但参加解放战争并且打击正义力量,甘于成为老蒋的羽翼,也为他们的军人生涯抹上了黑影。或许是立场不同,也或许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们皆在淮海战役中给我军造成了巨大损失。在淮海战役中,我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也多达13万人,与此同时,我军也取得了不凡成绩,消灭了敌人55万人之多!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解放战争中,我军取得了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国民党方所没有的,可以说,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淮海战役同样难以取得胜利,甚至有失败的风险。
结语有人说,淮海战役之所以能够取胜,靠的是百姓群体的独轮小车。如果没有人民百姓推着独轮车,冒着炮火与严寒将物资送往前线,恐我军也难以撑过那个寒冬!陈毅元帅回忆起淮海战役也感慨万千,回忆道——“遍地都是帮助我们抬粮食,送伤员的老百姓,这才是我们最大的优势。”的确,军队要取胜,人民群众才是靠山。
下一篇:地方为何丢失地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