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从2022年打到现在,已经持续了三年多。当初谁也没想到战争会持续这么久,情况会发展成现在这样。
战争一开始,俄军气势汹汹地朝基辅进攻,坦克和装甲车排成长龙一样,结果呢?现在俄军损失的装备几乎堆成了山,伤亡人数也令人难以接受。现在台海周边不断发生问题,很多人不禁会想:如果台海发生战争,中国一定不能走俄罗斯犯的老路。
俄罗斯当时犯的最大错误,就是低估了乌克兰的军力。开战前,俄军的情报部门自信地表示,几天之内就能拿下基辅,然而乌克兰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并没有闲着,他们悄悄重组了军队、练习游击战,还囤积了大量武器装备。俄军的坦克部队一上前,就被乌克兰的标枪导弹盯上了,这种导弹专门攻击坦克侧翼最薄弱的部分,一打就能造成严重损伤。西方统计显示,俄军光是坦克就损失了上千辆,伤亡人数超过几十万。俄军的黑海舰队也遭遇了不少地雷攻击。虽然卫星图看起来乌克兰局势一片混乱,但实际上,乌克兰在山区地下藏了很多军事设施,士兵的士气也很高涨。
这一点放到台海也同样适用,我们必须警惕。台军近几年一直在关注俄乌战争的进展。今年7月,台军举行了规模庞大的汉光演习,专门模拟登陆阻击。台军的F-16战斗机挂着鱼叉导弹巡航海峡,地面部队也在演练不对称作战,肩扛式武器对准了假想的登陆舰。除此之外,台军还在沿海的滩涂上布设了大量反登陆水雷,在关键的海滩建设了混凝土碉堡群。甚至把民用港口的集装箱改造成临时防御工事,城市中的地下管道也被纳入了战时的通讯和机动通道规划,展现出一种“全民皆兵”的架势。
别觉得台军因为多年没有实战就不堪一击,事实上,乌克兰在战争爆发前也曾被外界低估,但真正开战后,他们的韧性是不可小觑的。台湾几十年的军事准备可不是白费的,虽然芯片产业是台湾的命脉,但台军早就把军力部署到了战略要点,山区里修建了许多地下工事,重要的军事设施藏在其中,这和乌军在马里乌波尔钢铁厂的做法类似。若台海真爆发冲突,台军也可能采用类似的手法。如果一开始就轻敌,台湾可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俄罗斯的另一大错误,是没有料到西方的援助来得如此迅猛。俄乌战争一打响,美国和欧盟的武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乌克兰,包括标枪导弹、海马斯火箭炮、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等一应俱全。美国单方面就向乌克兰提供了超过10万架各型无人机,从单兵侦察用的“弹簧刀”到长航时的攻击型“死神”无人机,这些无人机不仅可以精确定位俄军的目标,还能执行自杀式攻击,给俄军的装甲部队造成了极大困扰。乌克兰的空军虽然不强,但得到了防空系统的支援,一旦防空网布置到位,俄军的导弹命中率大大下降。
西方的经济制裁也极为严厉,俄罗斯的金融账户被冻结,工业链断裂。俄军在维修坦克时缺少零部件,士兵们在前线常常连热饭都吃不上,只能依靠压缩饼干充饥。俄罗斯汽车生产在战争的第一年就暴跌了60%,航空航天领域因缺乏西方芯片和零部件,导致多款新型战机和导弹的生产计划被迫搁置。与此同时,由于欧盟的禁运政策和价格上限,俄罗斯的能源出口每年损失超过千亿美元的外汇收入。俄军的指挥系统也跟不上,空地协同乱成一团,信息战更是彻底失利,部队在推进时常常信号中断,甚至有军官不得不骑马去传递命令。
经济动员方面也没有做好准备,卢布贬值,工厂减产,俄军的供给线出现了严重问题,导致俄罗斯从“速战速决”的梦想中坠入泥潭。
这些问题如果出现在台海,情况只会更加复杂。美国视台湾为太平洋上的“关键棋子”,一旦台积电停产,全球的芯片供应链就会发生剧烈震荡。关岛和冲绳的航母群随时可能调整航向,靠近台海,E-2预警机的旋翼也会不停地在海峡上空盘旋。今年5月,美智库发布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一旦中国动手,风险极高,美国很可能会介入。俄罗斯在战争初期忽视了这一点,最终导致后期补给线遭到摧毁,经济也支撑不住。而台海的局势,如果没有提前规划和布局,等到冲突爆发后再去应对,就会陷入被动局面。
俄乌这三年的战争,像一面镜子,揭示了战争中最容易犯的错误。虽然台海问题有其独特性,但军事对抗的基本规律是相通的。低估对方的韧性,忽视外部势力的干预,这两个陷阱不能踩。中国必须牢记,不能轻视台军的战斗力,也要预判美国可能的军事介入。这并不是为了挑起战争,而是为了防范风险,做好准备。只有在前期充分规划和准备,才能有效遏制“台独”势力的企图,让外部势力不敢轻举妄动。毕竟,和平不是通过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通过充分的准备来保障的,只有做好防守,才能真正守住两岸的和平与安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