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航天员乘组公布,由航天驾驶员张陆、航天飞行工程师武飞、载荷专家张洪章3名航天员组成,张陆任指令长。作为载荷专家出征,张洪章将发挥专业优势,在轨开展“面向空间应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光学原位研究”,将载荷实验带到太空。张洪章是山东邹平人,山东大学校友,2008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当天中午,从媒体了解到同学张洪章要出征太空,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整个学院,乃至整个学校都沸腾了。
消息公布后,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发微信道贺并祝福,张洪章在百忙之中,从中午到下午,陆续用语音回复了大家的微信。“他的声音一点儿也没有变,还是原来同学时的模样。”这份不忘初心的情谊,让每一位收到回复的师生都倍感温暖。
同学群“炸锅”,他为母校带来惊喜与骄傲
“今天上午人民日报发出来以后,我们同学群立刻就炸锅了。然后大家奔走相告。”张洪章要出征太空的消息,瞬间吹遍了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每一个角落。作为张洪章2004级同院不同专业的同学,张洁毕业后留在学院负责宣传工作。她激动地告诉记者,消息发布后,她的手机很快被校内外媒体打爆了,“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方增丽,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2004级学生,如今同样留在学院工作。虽然与张洪章不同专业,但是,同为班委,她和张洪章经常一起开会。方增丽对张洪章的印象是“很淡定,很从容”,“他真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同学,学习成绩优秀,音乐体育也很擅长,参加歌唱比赛、辩论赛,喜欢体育运动。”
张洪章入选航天员的消息让方增丽感到“出乎意料”,但更多的是振奋,“整个朋友圈都在转,大家都很骄傲,都在点赞。”方增丽还幽默地表示,张洪章为化工专业学子开辟了新的出路:“以后咱可以说,学了化工也可以出征太空,多好啊!”
孙恒,张洪章本科期间隔壁宿舍的同学。回忆起初见印象,最深刻的是“努力,特别努力,而且很执着”。“早上起来很早就出去读英语,每天学习到很晚才回来。”除了勤奋,张洪章留给同学们的共同印象是性格极佳——“人特别友善,很友善,见谁都笑呵呵。”“心态特别好,不会发脾气,不会有做什么过激的事情。”“同学都特别愿意跟他交往”。即便在备战飞天的紧张训练中,张洪章依然保持着这份与同窗的联结。
张洁透露,消息公布后,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发微信道贺并祝福,张洪章在百忙之中,从中午到下午,陆续用语音回复了大家的微信。“他的声音一点儿也没有变,还是原来同学时的模样。”这份不忘初心的情谊,让每一位收到回复的师生都倍感温暖。
勤奋执着,“有迹可循”的山大岁月
当沸腾的情绪稍缓,师生们回顾张洪章在山大的求学时光,发现其后的飞天之路并非无迹可寻。张洁感慨道,“现在再去回忆,发现其实一切都有迹可循,因为他都是一直都非常勤奋,非常聪明,非常执着。他热爱的东西,就可以一直坚持去做。”张洁感慨地说,“这样的品质特别符合山大人的‘三实’形象——朴实、扎实、务实。也特别‘山东’——踏实、勤奋、真诚。”
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的赵芳老师查阅了当年的课程成绩记录后证实:“这个同学是非常优秀。我听了这个消息之后,回去查了当时的课程成绩记录,我上的两门课当中,他有一门是最高分,有一门是优秀。”
张洪章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目标的执着,在其大学阶段已显露无遗。尽管2004年考大学时与他最初心心念念的生命科学专业失之交臂,但进入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之后他并未消沉。在他看来,“上大学不是为了找工作,而是为了‘解惑’——解开心里对科学的疑问,也解开人生方向的困惑”。大学四年,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泡在图书馆,从化学专著到生命科学文献,一本本啃、一点点学。
正是在这种深入的探索中,他逐渐发现了化工学科的宏大魅力。“化工是把化学知识通过工业设计变成实实在在的产品,石油化工关乎能源,材料化工能造又轻又结实的物件,生物化工还能研发胰岛素这样的药品,全是为国计民生服务的事。”他曾坦言自己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人,“既然学了这个专业,就要做到最好”。
这种“做到最好”的信念,支撑着他做出关键选择:本科毕业时报考化工领域顶尖的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并以优异成绩开启硕博连读生涯。这份在学术道路上的专注与决心,无疑为他日后承担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乃至飞天使命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实验室到太空:载荷专家的使命与荣光
张洪章,这位从山东邹平临池镇望京村走出的农家子弟,以其不懈努力,一步步从山东大学的优秀学子,成长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注于高性能储能电池关键材料研究,在新体系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等领域成果丰硕。而2018年国家启动从科研人员中选拔航天员载荷专家的消息,为他的人生开启了另一扇大门。
“做国家需要的事,做国家需要的人。”这是张洪章科技报国的初心。“祖国需要有人去太空做实验,我是科研人员,我想去试试!”他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报了名。2020年9月,他成功入选第三批航天员,身份从地面科研人员转变为需要接受全面严格训练的航天员。这意味着他需要暂时搁置熟悉的科研工作,迎接体能、心理、技术上的全新挑战。
转椅训练带来的眩晕感,曾是文弱书生出身的他面临的一大难关;体能训练初期,跑步总在队尾,他凭着韧劲,绑着应急绳在跑步机上加到力竭为止;引体向上从零到二十多个,手上磨茧一层又一层。张洪章坦言,他的初始体重不到七十五公斤,肌肉不多,通过坚持锻炼,降至六十九公斤,且肌肉量显著增加,“从一个文弱书生变成健壮青年”。甚至他爱好的太极拳,也成了应对离心机训练、模拟失重水槽训练的“秘密武器”,帮助他更好地适应太空环境。这种思维也从发散的研究型思维,向严谨、精准、注重系统协同的航天工程思维转变,他称之为“从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到给予更多现实性,从天马行空到落地生根。”
作为神舟二十一号的载荷专家,张洪章的主要任务是在空间站这座“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开展科学实验。据他介绍,他本人的专业背景——化学工程,具体是能源储能、新能源、新材料领域,与航天的关联非常密切。“它是一个综合学科,包括物理、化学、数学、材料。这跟空间站的方方面面的研究领域高度契合。”
首次登上太空,张洪章将利用空间站开展电源领域的科研工作,在轨时会关注电源工作状态,并携带自己设计的实验项目,期待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取得满意成果。
而作为老同学,张洁想告诉张洪章的是,“老同学,你是大家的骄傲,希望你好好保重身体。我们等你凯旋。”(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