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载着来自全球设计嘉宾的“设计特快”驶入“深圳之眼”岗厦北地铁站,2025年深圳设计周便以这样充满烟火气的方式启幕,让通勤路线变身艺术舞台,也让这座城市的设计基因再次鲜活跳动。
01
缘起:改革开放孕育的“设计基因”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曾见证深圳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崛起。而在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设计早已悄悄融入城市肌理,从高楼林立的建筑设计,到琳琅满目的工业产品,再到街头巷尾的平面创意,深圳宛如一座大型设计试验场,为创意人才提供了无限可能。
2008年,建市未满30年的深圳便已成功获批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六个获得“设计之都”称号殊荣的城市。创意城市网络官网如此评价:深圳是中国主要的设计中心和领先的设计城市之一,中国现代设计的理念逐渐在深圳萌芽,并日益融入到城市及其居民的生活中。
9年后的2017年,深圳设计周正式诞生,首届便以“面向未来的设计”为口号,此后每一届主题都紧扣时代脉搏:2019年关注“可持续”,2021年聚焦“解决问题”,2024年倡导“让生活更美好”……到2025年,“设计让经典绽放”的主题更是将传统文化与特区精神巧妙融合,这里的“经典”,既涵盖深厚的传统文化遗产,也包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年来所积淀的城市精神与产业成果;而“绽放”,则意味着通过当代设计的力量,让经典焕发新生,融入现代生活,最终惠及每一位市民。
02
动力:“科技+制造”撑起创意骨架
作为“中国工业第一城”,深圳发达的制造业和高效供应链,为设计提供了从创意到落地的完整闭环。在深圳,一件设计作品能快速对接生产线,变成走向全球的产品。2022 年深圳提出重点发展壮大“20+8”产业集群,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时尚产业亦在其中,这为设计与产业搭建了桥梁,以产业政策为引导,为设计融入各行业、各领域培育了肥沃土壤。
2025年深圳设计周的“鲲鹏奖”进一步优化升级,聚焦设计赋能城市与产业,总奖金达400万人民币。尤其是本届环球设计大奖还首次新增“行业命题”板块,既紧密对接深圳传统优势产业,如服装、家具、黄金珠宝等,也覆盖“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如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等,还赋能“百千万工程”助农公益项目。这种“设计赋能产业”的思路,正是深圳的独特优势。
AI浪潮下,深圳设计周还成为前沿实践的“秀场”,全球“设计之都”圆桌对话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泰国曼谷、印尼万隆、北京、上海、重庆、武汉等十余个国际国内“设计之都”代表,将共同分享在AI背景下的城市设计政策与发展策略;《深港澳数字设计三城展》将聚焦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数字设计创新实践,联动深圳、香港、澳门三城资源,打造“未来之境·AI艺术探索”“新生力量·AI设计新力量”“数字文脉·AI文化传承”“共创空间·全民AI设计工坊”四大主题展区,配套举办湾区数字创新座谈会及“未来视界”先锋创意奖项,全面展示AI赋能设计的成果与前景;全球设计师大会则着眼于AI对产业和教育界带来的影响和改变,设置四场专题论坛,分别关注AI的应用场景、成功案例、教育转型与大湾区设计协同发展。“设计+科技”的组合,正推动“深圳制造 向“深圳智造”“深圳创造”加速迈进。
03
温度:普惠设计点亮城市生活
设计从不只是展厅里的作品,更是融入日常的温暖。2023年深圳设计周的“山海连城”主题展,曾让市民通过沉浸式体验,读懂了这座城市“一脊一带二十廊”的生态骨架。在深圳,设计早已成为城市治理的“帮手”,面对夏季频发的暴雨内涝,深圳没有一味依赖传统的管道、水坝、海堤和水处理厂等“灰色”基础防洪设施,而是建起总里程突破3600公里的高密度绿道网络,深圳湾公园更是海绵城市的典范,13公里海岸线沿线不见大型建筑,红树林海滨生态公园每年还能固碳超900吨,相当于328个美国家庭一年的能耗。
2025年深圳设计周《设计之都蓝皮书——世界设计之都创新发展报告(2024-2025)》的发布,也让深圳的设计经验有了更广阔的分享平台。这部蓝皮书系统梳理了以设计驱动城市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多维度知识与经验,是全球范围内鲜有的就跨网络设计城市经验进行梳理的著作,囊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设计之都、世界设计组织的设计之都等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为全球城市应对未来城市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思路。
从地铁快闪活动到生态治理实践,从产业赋能到全球分享,深圳设计周始终传递着一个理念:设计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而是服务于人、惠及于民的力量。如今,深圳设计周已从行业平台成长为城市文化名片。在这里,改革开放的基因、科技制造的底气、普惠包容的温度交织在一起,让设计不仅点亮了城市,更连接了未来。正如“设计让经典绽放” 的主题所言,深圳正以创意为笔,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继续书写属于“设计之都”的精彩故事。
(来源: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