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生活里,登录账号是每天都会做的事,而密码作为常用的登录方式,却一直藏着不少麻烦。
这些麻烦不是密码本身的问题,更多源于人们使用时的习惯,时间久了,安全方面的隐患也逐渐显现。
就在几年前,一种名为通行密钥的新方式开始出现,它和密码的登录逻辑完全不同,靠着独特的技术设计,在安全层面有了明显提升。
如今,苹果、微软、谷歌等公司都在推动通行密钥的使用,可它并没有立刻普及开来,还面临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过渡阶段,人们该如何平衡登录的安全与便捷,成了需要关注的话题。
密码这把“旧钥匙”
密码是数字生活的必备工具,可就像容易丢失的实体钥匙,它的安全隐患早就藏不住了。问题根本不在密码本身,而在人们的使用习惯上。
美国CyberNews公司的报告显示,在190亿条泄露密码里,94%都存在重复使用的情况,这些密码还藏着明显的规律,要么是“123456”这类简单数字,要么是人名、城市名甚至脏话。
日本SolitonSystems公司也发现,当地用户最常用的密码就是“123456”,这类弱密码在黑客的“列表型攻击”下,不到1秒就能被破解。
一旦密码泄露,麻烦会立刻找上门,有实验证明,黑客能在一小时内用被盗凭证发起攻击,导致账户被劫持、身份信息被盗。
更让人头疼的是网络钓鱼,全球每天发送的钓鱼邮件超过30亿封,诈骗者靠着伪造的登录页面,就能轻松骗走用户的密码。
有人说设复杂密码就行,比如“e8bh!kXVhccACAP$48yb”这种组合,或者“CrocApplePurseBike”这样的短语。
可复杂密码难记,有人会把它存在文件里,结果还是没跳出密码的“枷锁”,简单密码又不安全,这成了两难的困局。
通行密钥是什么?
大约四年前,通行密钥开始出现,它彻底改变了登录的逻辑,这种技术用“公钥加密”算法生成一对密钥,就像两把配套的锁和钥匙。
其中公钥可以随便跟网站共享,就像把家门的备用钥匙交给物业,光有它开不了门,真正关键的私钥藏在用户设备里,由设备的安全系统牢牢守住。
登录时,网站会发一串随机验证码,用户设备用私钥对验证码做个“数学运算”,这个过程叫“签名”。
但设备不会自己操作,必须用户点头同意,多数时候,得用面部识别或指纹验证才行,比如苹果设备的FaceID、微软设备的WindowsHello,都是常用的授权方式。
最后网站用手里的公钥一核对,签名没问题就直接登录,全程不用输一个字符。
这种设计比密码聪明多了,就算公钥被盗,没有私钥也没用,私钥藏在设备里,还有生物识别把关,想偷都没门路。
更妙的是,每个网站的密钥都是独一份的,就算某家网站出了安全事故,密钥也没法在别的平台用。
优势明显却难普及
从安全角度看,通行密钥就是绝对的赢家,它能轻松挡住网络钓鱼,毕竟钓鱼邮件骗不出密钥,登录请求必须来自注册设备还得用户授权。
使用起来也方便,微软的数据显示,用通行密钥登录比密码快3倍,比带多因素认证的密码快8倍。
现在苹果、微软、谷歌这些公司都在推通行密钥,苹果甚至让新系统的AppleID自动用密钥登录,亚马逊云科技也把它当成了多因素认证的选项。
但它的麻烦也不少,美国微软和苹果的设备之间还存在兼容性问题,很多网站也没完成升级。
分析人士说,等用户慢慢换新设备、厂商做好适配,这些问题会解决,但全面普及还早得很。
毕竟全球网站数量太多,让所有平台都换成密钥体系,可能要花几十年。要是没有外力推动,很多网站说不定永远不会升级。
在这个过渡阶段,密码还得继续用,安全专家提醒,一定要用独一无二的强密码,最好再开启动态验证码之类的多因素认证。
澳大利亚和英国的学者都认为,这不仅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安全理念的转变,从“记秘密”变成“靠证明”。
但在真正的无密码时代到来前,管好手里的密码,仍是保护自己的关键。
结语
从密码到通行密钥,显然是数字安全的一次重要进步。
通行密钥解决了密码重复用、易被盗、怕钓鱼的老问题,还能靠生物识别提升便捷性,苹果、微软等大厂的推动也让它有了不错的起点。
但兼容性不足、网站升级慢的问题,注定它没法一下子取代密码,正如澳大利亚和英国学者所说,这不仅是换技术,更是改理念。
在未来几十年的过渡期中,普通人既要知道通行密钥的好处,也得按安全专家的提醒,用好强密码和多因素认证。
毕竟,不管技术怎么变,守住当下的数字安全,才是对自己最实在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