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当前,广西正全力打造“北上广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产业集群为载体,以人才引育为支撑,加速构建具有广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本期《桂在协商》委员及嘉宾将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奏响广西新质生产力跃升强音》的议题协商议政。
访谈嘉宾
协商正当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区发展大局突出位置,深入实施科教兴桂、人才强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水平创新型广西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全区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把创新为魂落实到协商议政各方面、全过程,聚焦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议政建言,助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积极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首先了解自治区政协开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专题调研有关情况。
问
曹委员,在这次调研当中,有哪些地方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及下一步将采取什么样的举措推动科产深度融合?
曹坤华
自治区政协常委
自治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
在前不久召开的自治区政协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上,71名常委以及民主党派共提交73篇发言。归纳大家的意见,有这么几点共识,比如,要聚焦关键领域,构建科产融合发展格局。要以“人工智能+”为切口,做好科产融合这篇大文章。要立足当下,更要着眼未来,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科产融合的体制机制。下一步,自治区政协将深入开展“科教振兴委员行动”,激发各方动能,聚焦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持续深化研究,积极建言践行,推动高质量发展。
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两者都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南宁市政协围绕这个议题,做了哪些调研工作。
问
今年以来,南宁市政协围绕低空经济和人工智能等议题深入调查研究,助推南宁低空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潘委员,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委员们都提出了哪些建议。
潘永钟
南宁市政协副主席
民盟市委会主委
关于低空经济,我们提出的建议是:
一是夯实产业根基,制定低空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
二是强化支撑体系,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
三是打造特色场景,以邕江及内河为轴发展低空经济、低空物流、旅游等;
四是深化区域合作,借东博会等平台塑东盟的品牌。
关于人工智能发展,我们提出这样的建议:培育南A中心产业竞争新优势,在提升“南宁渠道”能级中培育新优势,在促进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中培育新优势,在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当中培育新优势,在优化发展生态中培育的新优势。下一步,市政协将持续跟踪政策落地,强化民主监督,助力南宁低空经济和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问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最近,广西人工智能学院成立,致力打造人工智能教科产融合基地。我们接下来请刘委员来介绍一下学院的相关情况。
刘建明
自治区政协委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民建桂林市委副主委
广西人工智能学院今年4月获批成立,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
在规划建设上,依托桂电南宁研究院,快速完成筹备并投入使用。
在科研方面,构建“底层技术突破+产业深度赋能”格局,重点研究机器人与具身智能等领域。在人才培养实行“双导师制”,课程由高校和企业专家联合授课。未来,学院将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国际前沿科研成果和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参与产业项目,为广西和东盟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端人才。
问
企业既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又是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者,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主体。李委员,作为企业代表,结合您企业现在的发展情况,您觉得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落地的双向促进?
李愈盛
自治区政协委员
南宁市青联副主席
广西金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作为奋斗在中国—东盟经济前沿的青年企业家,同时深耕医疗领域多年的科技型创新企业,我们始终聚焦于智能医疗和健康管理系统
的研发。目前,我们正在推进面向东南亚市场的智能诊疗项目,结合当地实际需求,融合影像AI与远程诊断技术,切实提升基层医疗效率。未来我们将持续通过技术共享、联合研发等方向,加快创新成果的区域转化,努力形成科技创新更好赋能产业创新、产业落地更好激发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局面。
连线嘉宾
问
广西在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规划,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问
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工业振兴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下一步的发展计划是什么?
问
刚才委员和嘉宾都谈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作为龙头企业,如何发挥企业带动作用,更多地融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在上个月刚举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上,首次设置了人工智能专馆,几乎中国的每个展台都有自己的机器人和机器狗,成为了本次展会上的“显眼包”。下面,我们就跟着自治区政协委员香港广西社团总会副会长、香港演艺界内地发展协进会秘书长王祖蓝一起去看一下。
协商正当时
问
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其史无前例的科技浓度,成为区域合作的新标杆。站在科技和产业革命创新的前沿,各位委员认为下一步广西“科产融合”的步伐要怎么走?
曹坤华
自治区政协常委
自治区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
走科产融合的道路是十分宽广,这里我想重点从“以人工智能为小切口做好科产业融合大文章”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以南A中心为引领,打造面向东盟的人工智能合作创新高地。加快实现芯片、语料、大模型等人工智能全产业链跨境协同发展;系统培育人工智能产业安全上下游的产业链条。
另一方面,加快在东盟国家落地“AI+智能制造”“AI+文旅”“AI+网络安全”三大应用场景。
另外还有就是支持依托绿色电力的算力中心建设,大力推动“外数中算”“东数西算(东盟数据广西计算)”。
潘永钟
南宁市政协副主席
民盟市委会主委
正像我们曹主任刚才所说的,立足南A中心战略定位,联动东盟海量应用场景与国内创新资源。
在工业领域上,我们觉得应该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优势,打造“研发在东部、制造在南宁、应用在东盟”这样的产业链;
农业上,发展智能的灌溉、病虫害监测和高质量的收储等模式,形成面向东盟的智慧农业“南宁模式”;用AI破解东盟公共服务“碎片化”。
同时,发挥南宁算力节点与小语种优势,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让“人工智能+”成为激活千行百业、链接中国 — 东盟的关键纽带。
刘建明
自治区政协委员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
民建桂林市委副主委
我建议,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区。可以依托广西人工智能学院建设人工智能集成技术应用中心,坚持立足广西,面向东盟,围绕着“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孵化、国际合作”四位一体,通过创新运行管理机制,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人工智能的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造服务广西与东盟的人工智能人才小高地。
李愈盛
自治区政协委员
南宁市青联副主席
广西金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我认为,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首先需要依托政府提供的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创新补贴等支持,激励企业在AI和相关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和商业化应用。
同时,我们需要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比如说体系完善、资源畅通的产业园区,服务专业、引导力强的孵化器等平台,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研发和成长空间。
问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如何让“金融活水”润泽创新沃土?自治区政协委员、广西北部湾银行行长杨育智围绕“广西北部湾银行如何创新产品服务,打造“AI+金融”新生态?”做解读。
本期,委员和嘉宾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聚焦国家所需、广西所能、东盟所盼,从平台建设、政策支持、人才培养、东盟合作、企业主体地位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下一步,我们要凝心聚力,锚定2030年基本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广西的战略目标,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发挥支撑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