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不久前,号称“风王”的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直扑南粤大地,防汛防台风形势异常严峻。水利部门及时开展风暴潮预报、潮情测报和海堤风险研判,制作风暴潮风险“一张图”;预泄腾库,为洪水留出空间;在防御一线科学调度,技术力量直达一线……最大程度降低了台风和洪涝灾害影响。
一场惊心动魄的硬仗,凸显了水利部门在水旱灾害防御中的战斗力。“十四五”以来,我国不断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战胜了3981条河流超警以上洪水,有力保障了旱区群众饮水安全和灌区农作物灌溉用水需求,洪涝灾害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由“十三五”的0.28%下降至0.18%。
“十四五”以来,我国新开工重大水利工程172项,水利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加快优化,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惠及人口最多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全力守护江河安澜,建设安全河湖。“十四五”期间,水利部门严格管控河湖的行洪蓄洪空间,依法划定了170万公里的河道、3000多个湖泊的范围,累计清理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14万个。
让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命、流域重现生机,建设生命河湖。“十四五”期间,通过深入实施母亲河复苏行动,开展河湖健康评价,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断流27年的西辽河、断流26年的永定河等一批河流全线贯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等湖泊恢复水域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
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好,建设幸福河湖。在广西南宁的母亲河——邕江河畔,亲水步道依江绵延。2025年1月,邕江(郁江南宁市段)入选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优秀案例。从城市到乡村,越来越多的河湖水流活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好水”正在加速转化为“经济活水”。
广东省依托万绿湖常年一类的优质水,吸引多家饮用水头部企业落地投资,建设百亿级水产业园,创造新型产业发展模式,用1吨天然好水,创造1000元产值和100元税收。
浙江省积极推进浒溪绿水经济带打造,形成以绿色家居为主导,数字经济等五大新兴产业为衍生的“1+5”产业矩阵,同时开发漂流、溯溪等20余个新业态,举办多项文旅体育活动,2024年浒溪流域旅游收入130.73亿元,同比增长18.7%。
“十四五”以来,在我国经济增速年均5.5%的情况下,全国用水总量实现零增长。这份漂亮的成绩单从何而来?
一方面,把节水摆在优先位置,协同推进重点行业领域节水行动,加强灌区现代化建设和改造,实施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受水区全面节水,用水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升。2024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了17.7%和23.6%。
另一方面,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基本完成了全国重要跨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确定了31个省份地下水管控指标,基本建立国家用水定额体系。
目前,在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一座肩负流域水沙调控重任的“超级工程”——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正在加速建设。
“我们正在全力打造黄河古贤数字孪生工程,这是一个持续迭代的复杂生态系统。”黄河古贤水利枢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刘庆亮表示,一是打造建设期“全覆盖、全要素、全天候、全周期”建设管理系统和工厂化智能设计平台,全面开展智慧工地建设;二是构建运行期“天、空、地、水、工”一体的监测网络和智能感知体系,为工程调度运行、水资源优化配置、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和精细化智能建设提供“一站式”智慧决策支持,实现更安全、高效、智慧的流域治理。
“十四五”时期以来,水利部门系统谋划推进数字孪生水利体系建设,即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有效赋能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与调配等业务应用,强化了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成为推动水利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显著标志。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未来趋势,也是发展方向。”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