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七国集团(G7)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会上表示,西方国家将与欧洲盟友、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以及其他亚洲民主国家协作,采取集体回应措施,表示中国不能独自管理全球供应链或生产过程。
当前,西方七国集团(G7)正面临巨大的不安,特别是在美国和欧洲的会议室中,气氛愈发紧张。首先,在10月14日,欧盟召集G7召开了紧急磋商会,接着在10月16日,G7和欧盟的财长及央行行长们再次在华盛顿举行了会谈。31个国家的高层官员,焦点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中国加强对稀土相关产品的出口管制。
这一新的管制措施将在10月正式生效,尽管中国商务部强调,这并非“禁令”,只是对资源进行制度化管理,外交部也表示这些措施符合世界贸易组织(WTO)规则,并且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但这一举措无疑触动了西方的敏感神经。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供应链危机,欧洲和日本的反应却出奇一致——并非寻求独立自主,而是更加依赖美国。这背后深藏着“反应困境”:当维护全球霸权秩序的身份认同与对关键资源掌控的现实冲突时,他们的选择似乎早已注定。
西方的反应,表面上看是一场联合的政治表演。美国官员贝森特在华盛顿宣布,称中国“不能为世界管理供应链”,并计划联手欧洲、澳大利亚、印度等民主国家,形成集体回应。这番话迅速引发了各方的跟进。远在欧洲,英国财长里夫斯严厉批评中国的决定,称其为“极其糟糕”的举动,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极大危险”。日本内阁官房长官加藤胜信也表达了“强烈担忧”,并呼吁G7必须团结一致。加拿大的商鹏飞部长则透露,G7内部已就稀土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并表示已有应对方案。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强硬姿态掩盖不了各自内心的焦虑。在欧盟布鲁塞尔的闭门会议中,欧盟专员谢夫乔维奇直言不讳地说:“欧洲感受到了被掐住喉咙的威胁”,他强调,欧洲必须立刻评估自己的“战略脆弱性”,并表示“不排除任何选项”,甚至暗示可能采取反制措施。
这种恐慌并非空穴来风。德国媒体直言不讳,指出欧洲近年来在能源转型上投入巨大,却忽视了背后资源布局的问题,如今开始付出代价。欧盟委员会的一项评估数据更是触目惊心:如果中国的稀土供应继续受到限制,欧洲的关键产业产能可能在6个月内骤降超过30%。伦敦金属交易所的稀土期货价格也应声上涨,市场的反应极为直接。
这场看似团结的政治姿态中,美国的角色也颇为微妙。美国主张“集体西方”再度施压,这让人想起拜登政府的外交策略,意图修复与盟友因关税问题造成的裂痕。但美国更希望欧盟能够冲在前线,自己则在幕后协调,这使得所谓的“一致行动”背后充满了复杂的利益博弈,远非铁板一块。
要理解为什么欧洲和日本如此依赖美国,就必须深入了解它们的自我定位。这些国家的政治精英一直认为,他们并非中美博弈中的中立方,而是现有国际秩序中以美国为核心的“骨架”和“核心成员”。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维护这个秩序就等于维护自身利益,因此任何挑战现有秩序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他们的直接挑战。
中国的稀土管制,被解读为这种挑战的代表。因此,西方国家的反应实际上是一种本能的防卫,必须表现出强硬姿态。可是,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傲慢,与它们在实际能力上的不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国掌握全球超过80%的稀土资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战略资源主宰”。而西方所谓的“多元化供应”方案,实际上还远未成为现实。澳大利亚虽然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缺乏足够的精炼技术;美国尽管拥有先进技术,但其国内稀土产业早已衰退,供应链面临空心化的困境;而欧洲的相关计划多数仍停留在理论阶段。
有位法国学者指出:“你可以说尽心狠话,但你终究无法自己去开采中国的矿产。”而在此时,来自日本、韩国和美国的大企业却正排队等待中国的出口许可,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局面,展现了西方国家的尴尬。
这场围绕稀土的博弈,表面上是经济与产业安全的问题,但其背后却是一次关于未来世界秩序的深刻对抗。西方国家之所以对中国的这一举措反应如此激烈,源于对“多极化”世界秩序的深深恐惧。西方国家认为,“多极化”意味着世界的混乱与失序,而中国推动“多极化”的崛起被视为挑战现有秩序的象征。
然而,在中国看来,这项出口管制更多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防御性措施,旨在促进国内产业链的自主化,并非如西方所解读的地缘经济武器。双方在战略意图和世界观上的根本差异,注定了这场对话始终无法达成共识。
因此,面对“多极化”的未来,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选择是紧密团结在美国之下,继续维持现有的国际秩序。它们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如建立“战略储备机制”或在非洲、澳大利亚投资等,实际上是在为维护这一长期的地缘政治目标而布局。这一选择,虽无奈,却是历史和身份认同所决定的路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