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从美国北达科他州发射的“民兵III”洲际导弹拖着火焰划破夜空,原本的目标是中国的东北军事基地。然而,导弹发射后不久,轨迹突然偏离,导致无法按照预定目标飞行——类似的事故曾在2018年和2023年真实发生过。携带3枚30万吨当量核弹头的这枚导弹,最终可能会坠落到俄罗斯西伯利亚边境。核爆炸产生的辐射尘会随风扩散,很快让莫斯科的雷达屏幕上亮起最紧急的警报……
这并不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而是五角大楼兵棋推演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噩梦场景。美国的核战略报告明确指出,一旦中美爆发核冲突,俄罗斯将自动成为“次级打击目标”。这背后的原因远不止是简单的误伤,而是核威慑逻辑中复杂的三重死结。
首先,美俄边境的地理因素成了第一道难题。从美国本土发射飞向中国东北或华北的导弹,必经路径非常接近俄罗斯远东边境。最短距离仅数百公里,而“民兵III”这种服役超过50年的老式导弹,误差可能达到几公里。核弹头爆炸的影响范围可覆盖数十公里,一旦导弹轨迹出现偏差,实际上相当于向俄罗斯领土投掷了一枚“核名片”。更危险的是,俄罗斯的“死手”系统(Perimeter)会在探测到本土遭遇核打击时,自动启动全球核反击。美国的报告也承认:即便是误炸,俄罗斯也可能视为精心策划的首次攻击。
其次,俄罗斯作为“渔翁得利者”所带来的威胁构成了第二重动机。2024年,拜登批准的绝密核战略首次明确将中国视为首要威胁,但文件中特别强调必须防止“第三方获利”。如果中美爆发核冲突,双方的本土将彻底化为废墟,但拥有4500枚核弹头的俄罗斯可能几乎不受影响。届时,俄军不仅能趁机控制波罗的海国家,还可能吞并乌克兰的残余领土,甚至将影响力扩展至亚太地区。五角大楼的评估报告冷静指出:“不能让俄罗斯成为核战争后的唯一赢家。”
最后,技术代差带来的压力让美国不得不采取双线布局。近年来,俄罗斯列装的“萨尔马特”洲际导弹能够携带16枚分导式核弹头,射程达1.8万公里,配合“先锋”高超音速滑翔器,当前反导系统的拦截成功率还不到50%。而中国则在迅速升级自己的核武库,预计到2035年,弹头数量将赶上美国和俄罗斯的总和。美国智库的报告警告,一旦中俄形成所谓的“核三角”,美国将面临巨大的核压力,必须保持相对优势。
在莫斯科郊外的地下指挥所内,俄罗斯的“死手”系统时刻在扫描地震、辐射和气压数据。一旦确认国家指挥系统失联,这套系统将授权发射井内的千枚核弹。与此同时,在美国怀俄明州的导弹发射井内,“民兵III”导弹仍在依靠上世纪70年代的陀螺仪零件进行工作。2023年该导弹的试射失败仍在阴影中。
核威慑本应是人类防止自我毁灭的“保险丝”,但随着按钮的增多,误判的风险也在成倍增加。尽管五核国在2022年联合声明中达成共识:“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然而,当你凝视瞄准镜里的十字线时,更多的目标已经悄然进入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