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以下简称“海南医院”)核医学科与心血管内科紧密合作、协同发力,首次成功自主合成核素标记药物13N—氨水,并顺利将其应用于临床,完成13N—氨水心肌灌注显像技术落地,实现心肌核素显像“多模态”技术在海南应用,为军地心血管疾病患者送上“家门口”的精准诊疗服务。
心血管内科陶博副主任医师担当首位志愿者接受检查
氨水心肌灌注显像技术在冠心病诊治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其核心在于高纯度放射性药物的稳定供应。但13N—氨水半衰期短,仅10分钟左右,无法外部供应,极大限制了这项技术的开展。为此,海南医院核医学科团队迎难而上,通过反复实验优化制备流程、严控质量标准,依托医院回旋加速器平台成功实现13N—氨水的自主试制,彻底突破放药半衰期短、外部供应困难的技术壁垒,大幅度缩短检查时间,提供更高的图像分辨率,奠定了“多模态”显像技术落地的主要基础,成为目前冠心病诊断、疗效评价以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影像学方法。
技术准备就绪后,海南医院心血管内科陶博副主任医师主动担当首位志愿者接受检查,以专家视角全程验证技术安全性与数据可靠性,“从注射药物到完成扫描,整个过程无特殊不适,图像质量清晰反映了心肌血流灌注特征”,陶博结合自身感受提出多项优化意见,为技术临床转化扫清关键障碍。至此,海南医院正式实现心肌核素显像的“多模态”技术应用。
技术落地后,海南医院核医学科团队迅速将其应用于患者诊疗。对每例患者检查完成后,海南医院核医学科王卉主任与心血管内科陶博副主任医师随即联合会诊,第一时间对患者做出诊疗方案。截至目前,已成功为5名心肌梗死治疗后患者完成13N-氨水心肌灌注显像诊疗,充分验证了这项技术在心肌缺血评估中的独特优势,为心血管内科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提供了精准依据。
海南医院深化多学科协作,全面开展心肌核素显像“多模态”技术,涵盖了SPETC/CT心肌灌注显像、PET/CT氨水心肌灌注显像、药物及运动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心肌糖代谢显像等四项核心技术,成为海南唯一全覆盖该领域的医疗机构。此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学科建设的生动实践之一,既提升区域心肌核素显像技术力量,也让本地患者“家门口”享受全方位高精度心血管影像评估,减少就医成本时间,为自贸港军民心血管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来源: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 汪承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