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向外星人介绍人类,你会从何说起?
是展示我们辉煌的摩天大楼,还是吟诵一首李白的诗歌?
是解释我们如何驯化了火与电,还是坦白我们依然被爱与死亡所困惑?是强调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独特性,还是承认我们与脚下的一草一木、身边的猫狗生灵共享着生命的本质?
这个看似科幻的问题,实则直指我们存在的核心:何为人类?要回答它,我们需要一场跨越千年的思想远征。这不仅需要科学的数据,更需要哲学的眼光、文学的洞察和历史的纵深。
《西方人文名篇选读:人类与非人类世界专题》通识课程,邀请你了解这份给全宇宙的“人类说明书”。
课程介绍
何为人类?人类与动物的区别何在?我们如何作为一个物种和文明存在?又如何与环境相互交织?关于人性及人类与世界关系的探讨,既是人类存在的根本命题,也是哲学、思想史、科学史与文学领域的核心主题。本课程以此为主题,每周围绕一个独立话题和篇目,将西方从古至今文采与思辨性俱佳、背景丰富且影响深远的名篇串联起来,通过阅读所选篇目,延展其历史思想语境、文化或文学母题,共同加深对主题的探讨,呈现出思想史的整体脉络。
从西方思想史中 “人类与非人类世界”关系的探讨入手,可以追溯西方伦理学的根基与其近代演变,审视“人与动物界限”如何塑造人类社会,又如何受到挑战。这一历程也反映了科学与人文思想之间的持续对话,以及不同生态或社会视角对于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及其与万物的关联。这些话题不仅能够启发我们重新观察世界、思考“人”的存在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审视人文与科学的关系,从而更智慧地应对当前的气候危机、生态变迁、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重大议题。
授课教师
周星月,国际翻译学院副教授,比较文学博士,先后求学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加州大学圣塔巴巴拉分校,曾在里斯本、圣保罗等地做档案研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英文和葡萄牙文现当代诗歌、比较诗学、垃圾美学、环境人文,同时致力于诗歌和环境人文的公共译介与教育。
周老师的安利时间
《敞开:人与动物》
[意]吉奥乔·阿甘本
南京大学出版社
C912.1/780
从古希腊哲思与弥赛亚思想,到18世纪现代分类学与人类学的滥觞,再到20世纪人文主义的黄昏,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揭示了一个贯穿西方思想的隐秘逻辑——“人类学机制”。正是这一机制,不断建构并巩固着“人”的特殊地位。无论古代或现代,这套机制始终依赖一个根本操作:在人与动物之间划出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它既使人得以凌驾于万物与环境之上,又依照海德格尔的论述,将动物性彻底隔绝于人类特有的“世界敞开”之外。阿甘本将目光投向这道区分之槛——那既非动物生命、亦非属人生命的暧昧地带。他称之为“赤裸生命”的存在状态。他进一步指出,一旦这个运行千年的人类学机制停摆,必将为未来的哲学与政治开辟全新道路——而这,正是我们当下必须直面并深思的命题。
《人类新史:一次
改写人类命运的尝试》
[美] 大卫·格雷伯 等
九州出版社
C958/65
在思索人类命运时,我们常借助历史的广角镜头。然而,那个被我们默认为公理的发展叙事——从平等的小型狩猎采集群落到现代民族国家,中间依次经历“农业革命”“城市革命”“国家起源”等关键节点——真的符合历史真相吗?本书揭示,这套看似自明的发展图景,或许只是一个现代版本的起源神话。两位作者追根溯源,发现这一叙事框架实则源自18世纪美洲原住民对欧洲殖民者的批判,以及欧洲知识界随之而来的保守回应。通过整合考古学与人类学近年来的突破性发现,该书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社会形态曾经呈现的多元面貌与流动可能——历史充满了分岔与并行。重新理解人类的过去,发现那些曾被遗忘的可能性,或许也将为我们提供新的思想资源,去想象一个更加开阔、更具希望的未来。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人民文学出版社
I784.45/46
本书是智利当代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代表作,收录了五则以真实人物为原型的短篇小说,小说文本模糊了历史、回忆录、散文和小说的边界,创作出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全书主要讲述了“毒气战”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黑洞理论”的提出者卡尔·史瓦西、得了肺结核的埃尔温·薛定谔以及天才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等一大批科学巨匠,是如何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人类取火的。
逸 仙 小 课 堂
如何向外星人介绍人类和地球?
在深邃广袤的宇宙中,四颗肩负独特使命的探测器,踏上了遥远的星际漫游旅程。它们分别是“先驱者10号”、“先驱者11号”、“旅行者1号”与“旅行者2号”,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20世纪70至80年代相继发射。这些人类文明的使者,不仅为了探索太阳系之外的未知世界,也为可能存在的宇宙邻居,捎去了来自地球的问候与礼物。
礼物1
“先驱者号”上的镀金铝盘
这块由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领衔设计的金属铭牌,预计在星际宇宙中能保持数亿年甚至更长时间。铝板长22.9厘米,宽15.2厘米,其上不仅刻有男性和女性的图像以及飞船出发的地球位置,还详细描绘了太阳系中的物理现象和太空坐标。
卡尔·萨根(1934—1996),美国天文学家,长期任康奈尔大学天文学与空间科学教授和行星研究中心主任。在太阳系空间探索、行星科学、地外生命等诸多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是地外文明探索的主要先驱者之一。萨根曾参与“水手2号”“水手9号”“海盗号”与“旅行者”探测器的研制。曾获普利策奖、雨果奖、艾美奖、阿西莫夫奖等多个重量级奖项,并受邀为《时间简史》作序。他的代表作《宇宙》就是一本影响深远的天文科普名著。
拓展阅读
《宇宙》
[美]卡尔·萨根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P15-49/3.5
本书追溯到万物的开端,从浩渺的宇宙视角审视人类自身。萨根在天文、生物、化学和地理学之间进行“异花授粉”,将科学与历史、艺术、人类学和哲学交织,向我们描述了宇宙的前生今世,帮助读者了解人在宇宙中的位置。
(扫码阅读《宇宙》)
礼物2
“旅行者号”上的金唱片
这张金唱片录制了人类向外星文明发出的118张描绘地球和人类文明的照片,近90分钟来自世界各地最伟大的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二胡演奏《二泉映月》等,一部简述进化史的音频——“地球之声”,55种人类不同语言的问候(包括中国的现代标准汉语、闽南方言、粤语和吴语)和一种鲸的歌声。
这张代表人类文明的金唱片的策划人和执行人也是卡尔·萨根。萨根著作的《星际唱片》收录了这张金唱片的全部内容,并带有详细解说。作为这段传奇的亲历者,唱片原班制作团队从他们各自的角度讲述了这张唱片从构想变为现实,并最终飞入太空的故事。或许有一天,人类文明早已变了模样或不知所终,但这张寿命超过10亿年的唱片仍将带着人类的痕迹,在宇宙中继续漫游。
拓展阅读
《星际唱片:
致外星生命的地球档案》
[美]卡尔·萨根
上海人民出版社
V529.1/1.2
礼物3
“星际短信”——阿雷西波无线电信息
1974年,为庆祝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改建完成,人们利用它向太空发射了一段旨在联系外星文明的电波,这就是著名的“阿雷西博信息”。它由美国天文学家弗兰克·德雷克与卡尔·萨根共同设计,意在向可能接收到信号的外星智慧生命宣告地球文明的存在。
“阿雷西博信息”的内容由七个部分构成,其逻辑层层递进:从最基本的数字开始,逐步揭示化学元素、生命分子,直至描绘人类自身。尽管许多人怀疑外星文明能否破译,但设计团队坚信,只要他们掌握如“1+1=2”与勾股定理这类基础数学原理,便不难解读其中的含义。那么,数学究竟凭借何种推理方式,得以成为揭示宇宙规律的密码?
拓展阅读
《数学的语言》
[美] 齐斯·德福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O1-49/153
数学是一种模式的科学,是我们看待世界,包括外在的物理、生物与社会世界,和内在心智世界的一种方式。从古典数学(代数)到现代语言分析,从几何学、微积分到拓扑学、统计学及物理学,本书从各学科层面,提示如何用数学去看见自然里不可见的结构;同时,从数学的发迹讲起,直至今日发展,提供一个清楚而贯通的网络。
这些承载着科学与希望的“宇宙礼物”,不仅是科学的成果,更是人类为证明自身存在、寻求宇宙共鸣所做的努力。然而,此举也引发了它“是在寻找文明还是在暴露文明”的质疑,正如来自斯蒂芬·威廉·霍金的警示,外星文明未必心怀善意。这些信息本质上是1970年代人类科技、认知与想象的一份快照。倘若今日重新编制信息,我们或许会写入互联网、人工智能、气候变化乃至全球性困境。不同时代投递出的“人类自我画像”,将被如何解读?这本身就是一面映照人类自身历程的镜子。
延 伸 阅 读
《降临》
类型: 电影
年份:2016年
地球的上空突然出现了十二架贝壳状的不明飞行物,悬浮在十二个不同的国家的上空,外星人向人类发出了讯号,但人类却并不能够解读。美国军方找到了语言学家路易斯(和物理学家伊恩,希望两人能够合作破解外星人的语言之谜。经过数次的接触,路易斯发现外星人使用了一种极为特殊的圆环状的文字,并逐渐了解了其中的奥妙。由于一直无法确定外星人来到地球的真正目的,中国、俄罗斯等四国决定对外星人发起进攻,美方亦决定放弃研究,将全部人员撤离,在这个节骨眼上,路易斯终于明白了外星人的意图,利用外星人赋予她的特殊“武器”,路易斯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未来。该电影改编自小说《你一生的故事》。
《你一生的故事》
[美] 特德·姜
译林出版社
I712.45-51/51/3
本书结集特德·姜早期的八篇作品:代表作《你一生的故事》、处女作《巴比伦塔》以及《领悟》、《除以零》、《七十二个字母 》、《人类科学之演变》、《地狱是上帝不在的地方》、《赏心悦目》。
彩 蛋
精选课程优秀作业
扫码观看成*缇同学《无题》原创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