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16日9时33分,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这是长征系列火箭第600次发射,也是今年下半年中国卫星互联网第9次发射任务,截至当前已累计发射116星(试验星+业务星)。
图/官方任务徽章和爱好者CG显示一箭9星
过去三年,星网从“首射”走进“批量”,从“试验”走向“组网”,中国版星链正在按下加速键。
01.2025发射数猛增,星网“狂飙”
有些媒体用“狂飙”来形容中国星网建设速度,并不为过。2024年12月16日以前,中国星网平均每年约4-5次发射(相当于每季度一次发射),到2025年已几乎快进到“月更”,卫星发射频率正在“日常化”。
自去年底首批组网开始,GW星座发射频率开始逐步加速,仅今年三季度就完成8次发射,共发射卫星56颗,相当于此前两年发星数的总和。
今年以来,星网已累计发射卫星93颗,据接近业务人士透露,2025全年发射计划目标约168颗。
02.倒计时49个月,1300颗“生死线”
国际电信联盟(ITU)文件显示,2020年中国星网提交了12992颗卫星星座的申请,根据“先占先得”且不能“光占不用”的要求,申请后7年内必须发射第一颗卫星,第9年完成星座总规模的10%,否则资源可能被收回。
按规则,推算各阶段工作如下:
2027年至少要有一颗卫星入轨(已实现);
2029年底前需部署约1300颗;
2032年底前需部署完6500颗;
2034年完成全部约1.3万颗。
第二阶段部署10%,也就是发射1300颗计算,2025-2029平均每年需要发射260颗卫星,每月发射至少发射21颗。而目前,星网今年1-10月的发射总数刚过93颗(含试验星)。
难度更高的是最后两年(2033到2034),要发射6500颗卫星,相当于两年内干完前十年80%的量。
此前纽约时报曾刊文《This Was Supposed to Be the Year China Started Catching Up With SpaceX》(《这本应是中国开始追赶SpaceX的一年》),直指中国“进度条严重滞后”。
如果以申请时间2020年9月计,目前,具体完成第二阶段目标倒计时仅剩49个月。
03.要加速的,不仅是发射组网
除了火箭运力、卫星产能、市场应用等问题,此前已有文章分析
对于中国星网来说,管理层变动与战略方向,也将面临“磨合期”。
2025年,中国星网经历了重大管理层调整,成立以来的四年间,换了三任总经理、两任董事长(张冬辰、苟平)。
第一任:杨保华(2021.4-2023.4);
第二任:张洪太(2023.4-2025.1);
第三任:梁宝俊(2025.1-至今)。
上半年,新任董事长苟坪和总经理梁宝俊相继到位,两位的背景履历已被多家媒体报道过。
苟坪曾任国资委副主任,具备深厚的政策背景和央企战略布局经验,被寄予为中国星网带来高瞻远瞩的政策视角和资源整合能力。
梁宝俊则来自电信运营商体系,曾任中国电信总经理,被认为能推动中国星网在星地融合和NTN(非地面网络)技术体制下加速试商用。
虽然星网高层尚无直面对外界公开表态,但从媒体报道与行业人士观点,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中国星网已全面进入加速组网阶段;
战略方向明确,定位为卫星互联网运营;
高层人事调整释放市场化改革信号;
国家层面政策支持力度加大,低轨卫星互联网成为新基建重点。
随着今年发射总数逾100颗,未来四年,中国星网将开始进入“千星冲刺阶段”。
后续关注的,将不仅是简单的发射数字,而是涉及火箭成本、卫星产能、终端体验、通信运营方案等产业各方面的系统性大考。
好消息是,油门已深深踩下。
留给中国星网的时间,以月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