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能源争夺战:合肥、成都、上海抢占核聚变万亿赛道
创始人
2025-10-17 07:21:47
0

来源:环球零碳

摘要:

人类终极能源的梦想,正被中国力量加速照进现实。合肥、成都、上海三城并进,全力冲刺核聚变万亿新赛道。可控核聚变,未来已经到来。

撰文 | Bell

编辑 | 小雨

→这是《环球零碳》的第1714篇原创

可控核聚变领域一直流传着一个“永远50年”的传说——自20世纪50年代起,科学家便宣称其商用“只剩50年”,但此后这一预言仿佛陷入循环,始终未能成真。

然而,2025年以来中国的连续技术突破,正逐渐打破这一“魔咒”。

技术突破层面,10月1日,位于安徽合肥的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核心部件精准落位;13日,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夸父”(CRAFT)的核心零部件也顺利通过验收。

此前,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国环流三号” 实现 “双亿度” 运行、“东方超环”达成千秒级稳态运行,标志着我国已进入聚变燃烧实验关键阶段。

而在上海,注册资本150亿元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挂牌成立;中科院提出将在2045年于上海建成并运行中国首个聚变商业电站。

在资本市场上,截至10月14日收盘,核聚变指数今年年内涨幅达到了63.79%。资金面上,机构资金净流入4.20亿元,显示市场对核聚变板块的关注度持续提升。

10月14日,第30届聚变能国际大会在成都召开,国际原子能机构发布《聚变能源展望2025》,指出全球聚变探索已进入“决定性新阶段”。

来源:央视网

可控核聚变被视为人类的终极能源,若一旦实现正增益,则可源源不断获得几近于免费的清洁电力。而我们正在离这一愿景越来越近。

从全球视野看,聚变行业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今年7月FIA(聚变工业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过去5年全球聚变行业总投资额从2021年的19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97亿美元。

多数企业预计在2030~2035年启动具净能量增益的商业示范电站,意味着聚变正式跻身具备近期商业化潜力的能源之列,聚变行业正迈入决定其发展的关键十年。

中国在这一进程中角色关键。根据核聚变工业协会规划,2030-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可达2.26万亿元,其中中国预计将主导建设12台商业堆,占据重要份额。

从合肥的“夸父”,到成都的“中国环流三号”,再到上海百亿资本入局的“国家队”中国聚变,中国正在核聚变的万亿赛道上悄然领跑。

01

合肥:“夸父”新突破,技术壁垒接连攻克

有一种说法认为,合肥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的两大未来产业,一个与中科大密切相关,另一个则与科学岛紧密相连——它们分别是量子科技与可控核聚变。

在科学岛上,集聚着中国核聚变三大“国之重器”: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夸父”(CRAFT),以及全球首个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EAST)。

它们共同构成了合肥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科研核心。而这一“铁三角”背后,都离不开同一个关键力量——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作为中国核聚变研究的重要策源地,合肥依托该研究所,持续在聚变能源领域取得关键突破。

今年1月20日,有“人造太阳”之称的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刷新世界纪录。

这意味着人类首次在实验装置上模拟出未来聚变堆高效稳态运行必备的环境,验证了核聚变发电的可行性,相当于通过了聚变能应用的理论考试。

图说: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

来源:新华社

10月1日,BEST装置接力突破——其主机关键部件杜瓦底座研制成功并精准安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进入新阶段。

该装置采用紧凑高场超导托卡马克技术,计划2027年实现全球首次聚变能发电演示,2030年达成发电目标,比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时间表提前十年以上。

10月13日上午,“夸父”(CRAFT)也迎来重要进展,其关键设备偏滤器原型部件顺利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标志着我国偏滤器研发已实现自主可控。

合肥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深耕已超过半个世纪,基础学科研究始终是其核心优势。

早在1974年,合肥就建成了国内早期的环形托卡马克装置HT-6,被视为我国“人造太阳”的雏形。

此后,一系列大科学装置陆续落地,不断巩固合肥在中国乃至全球聚变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据《前瞻经济学人》统计,截至2025年3月,安徽已成为全国范围内可控核聚变相关企业注册数最多的省份。

来源:前瞻经济学人

从科研积淀到产业集聚,合肥正以扎实的积累,在代表未来能源方向的聚变赛道上稳步前行。

02

成都:打造技术高地,赢得国际认可

目前,我国形成了以中科院等离子体所和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两大科研院所为主,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及相关民营企业共同参与聚变能开发的格局。

其中前者位于合肥,后者则位于成都。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简称“西物院”,已有60年的发展历程,为我国核聚变领域不断树立重要里程碑。

上世纪80年代,西物院开发的中国首座人造太阳“中国环流一号”装置建成,开启了我国核聚变研究的新篇章。

本世纪初,第二代聚变研究平台“中国环流二号”装置的落成,为我国核聚变研究从基础探索迈向大规模实验提供了坚实支撑。

2020年,由西物院自主研发的第三代聚变研究平台“中国环流三号”装置自主设计建成,如今已成为我国规模最大、参数最高的先进核聚变实验装置。

今年3月,“中国环流三号”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度、电子温度1.6亿度,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实现大幅跃升,中国聚变挺进燃烧实验。

6月,“中国环流三号”再次突破,实现等离子体电流100万安培、离子温度1亿摄氏度、高约束模式运行,综合参数聚变三乘积达到10的20次方量级,创下我国聚变装置运行新纪录。

图说:科技人员在“中国环流三号”真空室内焊接关键部件

来源:四川日报

同时,成都正在成为中国聚变能源国际化合作的高地。

10月14日,2025世界聚变能源集团第二次部长级会议暨国际原子能机构第三十届聚变能大会在成都开幕。

聚变能国际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而本届是该会议自1961年创办以来首次在中国举行。

会上,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聚变技术协作中心在成都正式授牌,这是全球首个聚焦聚变能研究与培训的IAEA协作中心。

来源:中国核电

此次在成都设立的协作中心由西物院牵头,将以国际合作、学术交流、科技创新和产业牵引为核心,联合IAEA成员国的核领域专家、学术组织及企事业单位深化聚变技术协作。

03

上海:国家队领航,瞄准商业聚变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正在聚变能源领域展现其战略雄心。

今年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CFEC)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成为推进我国聚变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

这家注册资本高达150亿元的公司是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作为“国家队”重点布局总体设计、技术验证、数字化研发等业务,并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

近日,多位国内可控核聚变领域人士向媒体证实,中国聚变公司将在上海新建一个聚变实验装置,用以验证其在上海研制的高温超导磁体,该装置暂命名为“中国环流四号(HL-4)”。

该公司瞄准2050年聚变能源商用目标,已明确将在上海和成都两地联动研发。

同时,上海凭借其强大的高端装备制造能力和完整的核电产业链基础,将核聚变列为前沿产业重点方向,聚焦于高温超导等核心技术攻关和商业化应用。

其中,上海电气作为国内核心装备制造商,已为全球多个聚变项目提供了真空室等关键部件。

上海超导正在研制世界上首个利用高温超导技术的核聚变装置;能量奇点致力于研发采用全高温超导技术的托卡马克装置。

近年来,上海在核电产业赛道上持续发力。

2024年3月,上海印发《上海核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上海核电产业规模达600亿元

9月21日,在浦江创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向世界宣布:目标2045年于上海建成并运行中国首个聚变商业电站。

一旦上海聚变电站实现商业运行,每千万瓦时成本将低于现在所有其他能源,电价预计不到0.2元/度,首批可满足200万人口城市的用电需求。

04

全球聚变竞赛,中国悄然领跑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曾对表示:“核聚变点亮的第一盏灯,一定要在中国。”

如今,在全球聚变能源竞赛中,中国正通过系统性的战略布局与持续的大规模投入,悄然领跑这条万亿级赛道。

今年10月,由美国特殊竞争研究项目(SCSP)牵头的“核聚变能源规模化委员会”正式发布了一份里程碑式报告,文件直指全球核聚变竞赛已进入“决定国运的关键拐点”。

文件指出,中国在聚变资金投入、供应链领域领先全球。

报告用“量级差”描述中美资金投入格局:2023年以来,中国通过中央与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协同,已为核聚变投入至少65亿美元(保守估计)。

其中仅中国聚变能源公司(CFEC)就获得21亿美元注资——这一数额接近美国能源部(DOE)聚变能源科学(FES)项目2026年全年预算(7.45亿美元)的3倍。

此外,中国在聚变供应链多个关键环节占据主导地位。报告指出,中国生产全球近80%的钨、67%的钒,并控制美国94%的钇供应(高温超导带材关键稀土)。

全球仅有中国与俄罗斯具备锂-6(氚增殖剂)商业化生产能力,而美国本土产能为零。中国在高功率开关、高压电容器等核心部件方面也处于全球领先。

SCSP在报告中直言不讳,美国若不采取果断行动,将可能失去在这一“重塑21世纪能源格局”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

-------

Reference: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神州控股:漳州AI政务项目上线... 【神州控股承建的漳州AI政务项目上线,“候喜”助力政务服务智能化升级】日前,神州控股承建的漳州AI政...
校企携手助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 来源:昆明日报 本报讯 记者郭曼报道 近日,云南贵金属实验室有限公司联合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等单位...
重磅科技盛会,周末袭来!华为、... 作为全球VR领域的标杆性盛会,世界VR产业大会将于本周末举办。 2025世界VR产业大会将于10月1...
原创 此... 看到这款隐身无人机出现在高原机场,忽然就明白了,最近巴基斯坦为什么开始积极的靠近美国了!这是怎么回事...
雷军:汽车安全是基础,共同抵制... 10月16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在北...
从“触达”到“预见”:OPPO... 2025-10-16 13:58:48 作者:狼叫兽 10 月 15 日,2025 OPPO 开发...
宝石管业自主研发的新品 攻克油... 近日,中国石油集团宝石管业有限公司传来喜讯——由该公司自主研制的直径88.9毫米大口径CT110连续...
从算力到具身智能:“碳硅共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在产业链合力推动下,国产算力基础设施正在加速跃进,并推动AI应用快速演进。 ...
终极能源争夺战:合肥、成都、上... 来源:环球零碳 摘要: 人类终极能源的梦想,正被中国力量加速照进现实。合肥、成都、上海三城并进,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