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的融合发展时代正在拉开序幕。眼下,以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为代表的多条产业链,在技术、零部件供应、场景应用等方面出现大量“交叉”,催生出“聚合智能”这一新的产业发展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汽车产业链企业加码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赛道的信号愈发强烈。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以来,已有5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公布“造人”“起飞”等最新规划,相关话题持续升温。
这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多位受访业内人士认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作为聚合智能产业“三大件”,本质上具有技术同源、链条相通、应用融合的特征,需打破单一产业思维,以“聚合”理念推动协同发展。业内普遍认为,智能汽车供应链可以迁移“复用”到智能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赛道,实现产业链共用,以更快的速度实现规模化运用和降本。
“通过并购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龙头企业奥特佳(002239.SZ),我们这个过去做汽车的企业,今后也可以向机器人和低空产业赛道发展。”长江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陈华军近期在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2025)上告诉记者,其所在的投资集团通过并购汽车轻量化底盘龙头企业航特装备(股票代码:874477),正在将后者的业务从聚焦航天装备,延伸到汽车轻量化底盘业务上来。与此同时,集团也在将航天领域的制动技术、刹车系统应用到汽车上来,两大产业呈现出聚合发展的趋势。此外,该投资集团依托航特装备,成立了相关聚焦低空飞行器的科技公司,目前已开展无人机巡检以及低空文旅产业等业务,探索“低空装备+智能应用”的跨界整合。
已渐成融合之势
日前,电动汽车龙头企业特斯拉宣布,其正在努力扩大人形机器人的规模,计划在2025年年底推出第三代,并在 2026年开始量产。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预计,2030年前将年产100万台人形机器人。此前,马斯克还在社交平台上宣称,未来特斯拉约80%的价值来自Optimus机器人。这是汽车产业链企业进军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领域的一个缩影。
“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过去相对独立的技术,在新一轮创新中正呈现出明显的融合趋势。这种融合打破了传统产业各自发展的边界。我们观察到,由于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产业和技术之间存在着深度耦合的空间,因此采用聚合思维来布局和发展新兴产业,是一条更容易成功的路径。”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告诉记者,技术同源使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出行产业有了融合发展的基本条件,产业链可复用则是三者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
张永伟指出,一定意义上来讲,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都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终端产品。它们的产业链高度重合,共用环节大于个性化环节。其中,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在供应链上的重合度超过了60%。在感知、计算、执行器件或部件、动力电池、通信、材料等产业链上,智能汽车、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三大产业的协同优势非常突出。
记者注意到,智能汽车供应商正在快速进入飞行汽车和人形机器人领域。
譬如,汽车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也发布了人形机器人解决方案,汽车操作系统企业“普华基础软件”正在打造符合DO178-BA级的操作系统和BSP软件。
这与智能汽车产业链成熟、市场内卷有关,为求得更大的经营空间,不少汽车产业中的企业正在向机器人、低空产业领域拓展,寻求第二曲线。
业内人士将人形机器人称作“站立起来的汽车”。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指出,过去两年中,机器人行业的人才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早期进入这一领域的企业,多来自机械和电机背景;而近一两年涌现的许多相关热门创业公司,其创始团队大多具有智能驾驶行业背景。(中经记者 尹丽梅 张硕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