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黑龙江日报)
转自:黑龙江日报
本报讯(张月 记者周静 刘晓云)10月14日,“黑木耳全程机械化生产工艺及关键装备研发与工厂化应用”成果通过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权威专家组评审,标志着我国黑木耳产业正式从“人工主导”的传统种植模式迈入“机械引领”的工厂化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该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牵头,黑龙江镜泊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农业大学、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等多方联合。自2022年3月启动,依托黑龙江镜泊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技术积累,多方协同攻关,重点突破全程机械化适配性、菌包智能调控出耳和采收等行业难题,于2025年6月顺利收官,形成了一套覆盖黑木耳种植全流程的机械化解决方案。
评审期间,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坚、李天来,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院士韩贵清,黑龙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郭春景,国家食用菌体系首席科学家黄晨阳,黑龙江省机械学会秘书长郭洪鑫,国家食用菌体系岗位科学家宋卫东等7位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实地查看了核心设备的运行情况。菱形错位排布的栽培定位托盘与高层立体架栽培设备配合,使单位面积出耳承载量提升至100袋/㎡,较传统地摆种植效率提升400%;三盘一体智能分包机工作效率达人工的8.6倍,且24小时连续运行仅需一人运维;三盘一体自动高效采收机通过智能程序优化,三人团队每小时可采收8640包黑木耳,采收及时率跃升至98%,还能灵活实现“采大留小”切换,保障木耳多茬生长;风调温系统与节水喷淋系统的协同应用,有效突破了气候限制,延长栽培出耳周期,降低水电消耗,实现“高产高效”与“低碳节能”双目标;与传统晾晒相比,成品含水率符合国家一级品标准,干燥时间缩短两天以上。
专家组指出,该成果并非单一技术突破,而是集成机械设计、智能控制与菌物栽培等多领域的系统性创新,成功破解了黑木耳产业长期存在的“靠天吃饭”、人工成本高、土地资源紧张等痛点。目前,项目已申请多项发明专利,核心设备实现100%自主化,避免对外技术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