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扬州摄影师在廖家沟大桥拍摄的一段10多秒的视频刷爆朋友圈:湛蓝的天空,洁白蓬松的云朵,水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一眼望去,仿佛闯进了宫崎骏的动画世界。
今年以来,扬州PM2.5浓度等空气质量指数,经历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过山车”式行情。相较于去年的“历史最好水平”,要在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的情况下,继续打好蓝天保卫战,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蓝天要与GDP指标同步跨入“十五五”,对扬州而言,是一场需要全民皆兵、不得不打好的硬仗。
为何出现“过山车”行情?
细心的人会发现,近年来扬城蓝天天数肉眼可见增加,曾经模糊的天际线变得愈发清晰。
“蓝天常驻、空气常新”,已成为“好地方”扬州的日常标配。但受季风气候、城市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大气质量并非一成不变,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进入下滑通道。今年的空气质量指数,像个敏感脆弱的小孩,经历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波动。
近日,在宝应生态环境局和宝应国际学校这两个省控大气监测站点,扬州环境监测人员姚阳顶着明晃晃的太阳,在站点周边拍摄四方位图,并放飞无人机进行高空广范围巡查,以搜索站点周边可能存在的污染源。随后,采样的PM10和PM2.5数据被送往实验室,与当地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比对。这些来自全市各个国控、省控站点的监测数据,经过环境监测中心采样、计算,取其日均值形成扬州大气质量日报。
翻看这份日报,不难看出,从去年到今年,空气质量相关数据呈现“过山车”式变动。一系列数据既给空气质量敲响了警钟,也印证了蓝天保卫战的复杂性、严峻性,容不得一丝一毫懈怠。
为何出现这种情形?江苏省扬州环境监测中心大气科副科长易睿分析,从短期因素来看,主要由于今年三四月份出现了二十年来罕见的干旱天气。天干雨少,扬尘问题一下子就凸显出来。加之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导致今年5月份之前扬州空气质量同比大幅下滑。“前半程下滑了,后半程当然要想办法提升,所以现在尽一切努力压降PM2.5浓度。”
从长期因素来看,自2013年空气质量增加PM2.5指标以来,PM2.5浓度已连续十年下降,年均浓度从70多微克/立方米一直降到去年的32微克/立方米。易睿认为:“生态环境会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波动,但环境有个本底值,目前空气质量改善进入到了瓶颈期,在低位继续大幅压降,难度比以前大得多,而且还会出现一些反复的情况。”
更大力度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刻不容缓!
怎样打赢这场“攻坚战”?
蓝天不是等来的,是拼来的。
为了蓝天,扬州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市委主要领导强调,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紧迫感狠抓推进落实,每一天必争,每微克必争,以超常规手段争取超常规实效,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坚决打赢空气质量改善攻坚战、翻身仗。
环境监测的力度再加大。
10月10日上午8:30,环境监测工程师王潇登上走航车,启动质谱仪,打开车载监测仪器。随着机器发出嗡嗡声,空气源源不断地从车外被吸入仪器,在仪器内瞬间电离并即时分析出数据。近期,王潇开启了“白加黑”工作模式,上午出发,中午就地短暂休息,下午四五点收工。晚上8点再出发,直到夜里11点左右,才结束一天的走航监测工作。
针对上半年暴露出的短板,我市持续强化重点区域问题整治,推进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对扬尘污染和餐饮油烟实施精准管控,不断织密“蓝天保护网”。以扬尘整治为例,最近71个已通过验收的绿色智慧工地中有15个因扬尘、露天焊接、违规喷涂等问题被交办整改,其中两个工地直接被摘牌。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不断升级。
6—9月大气扩散条件总体好于秋冬季,是抢抓大气质量改善的窗口期。
自8月起,扬州正式启动重点行业废气处理设施及自动监测监控设施“百日攻坚”专项整治行动。这次攻坚行动聚焦火电、钢铁、水泥等传统重点行业,以及石化、化工、涂装等涉VOCs排放企业,更好发挥传统监测优势,提升监测数据准确率、废气处理效率。
向问题开刀,攻坚路线图进一步明晰。
狠抓扬尘问题管控,落细落实工地管理、道路深度保洁、闲置地块整治等举措;狠抓餐饮油烟管控,强化餐饮场所源头治理,加强对露天烧烤、夜间排档的管理;狠抓移动源污染管控,有序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车辆、船舶、非道路移动机械等新能源替代;狠抓重点行业深度治理,深入开展铸造、砖瓦、化工等行业分类整治;狠抓关键变量污染管控,严管露天焚烧、散煤斗香燃烧、烟花爆竹燃放等污染大气行为……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越来越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环境部门将“提前过紧日子”,未雨绸缪、有分必争,想尽办法把该拿的分提前锁定,确保不该失的分一分也不失。
如何拧紧思想认识的“总开关”?
空气是人类的生活必需品,须臾不可或缺。在扬州,蓝天、碧水、绿城,更是对外展示的城市名片。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必须打赢的保卫战。”一位从事城市环境研究与保护的专家,多维度分析了扬州打赢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充分必要性。
从历史维度看,扬州自古便是生态典范。王士祯的“绿杨城郭是扬州”,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些传世诗句无不以清新空气、秀美山水为底色,生态成为扬州最鲜明的城市标识。从民生视角看,良好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PM2.5浓度每降低1微克/立方米,就意味着更少的心血管疾病、更低的肺癌发病率,蓝天白云不仅是视觉享受,更是健康保障。从发展层面看,生态优势是扬州的核心竞争力,作为中国生态市、联合国人居奖城市,良好的大气质量已成为人才选择扬州、企业落户扬州的重要考量,守护蓝天就是守护城市发展的“金字招牌”。
当然,打好这场战役,还须构建全民共治的蓝天保卫体系。
“大气污染防治绝非环保部门‘独角戏’,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合唱’。”该专家表示,空气的流动性决定了治理必须打破区域、行业壁垒,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共治格局,既需要政企合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培育环保新动能,也有赖于每位市民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唯有政府、企业、市民三方协同,形成“思想同心、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治理体系,才能真正实现“蓝天常驻、空气常新”。
相关人士表示,任何对大气污染防治的敷衍应付,表面看是环保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理念的偏差,背后更会成为制约发展的“隐形瓶颈”。往小了说,可能影响一个人才落户、一个企业选址;往大了说,可能影响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未来发展。“我们要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抓手,把工作做得更主动、更实在、更到位,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为项目落地厚植优势、为未来发展赢得主动。”
“思想认识的‘总开关’拧不紧,责任落实的‘动力阀’就转不动。”市委主要领导在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上明确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清形势,切实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扭转大气环境的不利形势。
记者 邹平 程宝军
通讯员 扬环宣 郭宏达
来源丨扬州广电“扬帆”手机频道
编辑丨朱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