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国际高端垄断,中国传感器行业实现多维崛起与突围
创始人
2025-10-14 03:42:40
0

随着物联网、智能制造与工业4.0浪潮席卷全球,传感器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核心“枢纽”,正迎来快速增长。中国凭借全球领先的电子制造市场规模,成为传感器产业崛起的重要阵地,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5000亿元,占全球超30%,其中汽车电子、工业制造、消费电子等领域的需求持续驱动市场增长。

但国内传感器行业发展仍面临重要挑战,包括较多企业长期以“Fabless+组装”模式为主,在敏感元件、MEMS芯片等核心环节依赖进口,高端产品研发存在短板,低端市场又因参与者众多陷入同质化和价格竞争,从而呈现“金字塔”型格局:底层中小厂商扎堆压力、温度传感器赛道,顶层仅少数企业突破车规级供应链。

在此背景下,一批本土上市公司已实现突围:奥迪威、东华测试等在车载超声波、高精度应变传感领域打破欧美垄断,歌尔微电子、汇顶科技更跻身全球细分市场前列,促使国产传感器市占率突破30%。当前,技术迭代、高端国产替代与新兴场景需求,正推动行业从“进口依赖”向“自主可控”加速迈进,并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打破国际高端垄断势在必行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工业4.0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感器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关键核心,即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制造市场之一,传感器产业链正在快速崛起。

根据赛迪智库数据,2023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达到3644.7亿元,同比增长14.9%,预计2026年将达到5547.2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15.0%。汽车电子、工业制造、消费电子等行业的应用需求,推动了国内传感器市场的多元化发展。

但中国传感器行业面临部分依赖进口和高端产品研发短板的挑战。这背后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在于敏感元件、MEMS芯片、ASIC芯片是传感器的核心,全球有能力设计、制造这些核心部件的IDM企业较少,排名靠前的传感器企业,如博世、意法半导体、TDK.霍尼韦尔都是IDM公司,而国内企业则多以Fabless+组装为主,尚未构建充分的系统级竞争力,自主设计的高端产品未能成为出货主力。

另一方面,按照类型分类,传感器可分为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压力和流动传感器、光学传感器、图像传感器、雷达传感器、触控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水平传感器等,相关细分门类众多。同时,由于国内市场出现大量参与者,行业格局呈现出分散和部分同质化竞争的特点,尤其是在低端产品市场,竞争尤为激烈。

由此,国内传感器市场呈现"金字塔"型结构:底层是大量中小厂商在压力、温度传感器领域激烈厮杀,中层是具备IDM能力的企业,在特定领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顶层是少数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其传感器产品已切入汽车电子供应链。但通过技术攻坚和战略布局等举措,更多企业已成为细分行业领头羊或“隐形冠军”。

例如MEMS技术方面,赛微电子作为全球少数IDM企业,MEMS晶圆良率超90%,年产能1亿颗,为国内产业发展提供了代工基础;光电与算法融合上,明治传感独创“工业级光电技术+深度学习算法”双轮驱动模式,推出精密定位、位移测量等解决方案,助力半导体企业缺陷检出率提升8%;在产业链布局上,奥松电子即将投产国内首条8英寸MEMS芯片产线,填补车规磁编码器空白。

与此同时,国内企业在各主要应用市场也取得不俗成绩,例如在汽车电子领域,奥迪威作为AEBS超声波传感器隐形冠军,产品穿透力大幅提升,市占率超30%;工业制造领域,东华测试自主研发0.01%精度动态应变传感器,打破欧美垄断,中标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消费电子与新兴领域,歌尔微电子作为MEMS声学传感器全球第一企业,传感器累计出货量超过50亿颗,在全球市场逐步站稳脚跟。

国内企业多维崛起与突围

整体来看,中国传感器行业竞争激烈,呈现“高端攻坚、细分突围”态势,一些头部企业凭借更强的研发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占据竞争优势,同时部分中小企业凭借深耕细分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战略整合实现破局。而在这一进程中,三大驱动力正在重塑行业生态,包括MEMS成为技术迭代核心阵地,国产替代逐渐从低端到高端突破,以及人形机器人传感器、新能源汽车高压传感器等成为新增长点。

-歌尔微电子

歌尔微电子是歌尔股份旗下子公司,产品主要包括传感器、SiP和传感交互模块,在声学、光学、MEMS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方面领先,以营收计算是中国最大的MEMS声学传感器企业。同时,其压力、惯性传感器在智能汽车领域突破,2025年车载MEMS出货量破亿颗,以及SiP系统级封装技术推动AR/VR传感器微型化。

2025年上半年,歌尔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75.49亿元,同比下降7.02%,主要受智能声学整机受产品迭代影响;归母净利润14.17亿元,同比增长15.65%;扣非净利润10.33亿元,同比下降12.72%。歌尔股份未单独披露歌尔微电子的财务状况,但根据歌尔微电子7月向港交所递交的招股书,其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1.2亿元,较上年同期7.26亿元增长54%;毛利为2.3亿,同比增长42.9%。

-华工科技

华工科技作为中国激光与光电子领域的领军企业,构建了覆盖激光智能装备、光通信模块、高端传感器的全产业链优势。其自研的第五代三维五轴激光切割装备、800G硅光模块及车规级PTC加热器等技术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其中NTC温度传感器全球市占率超70%,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系统占国内超60%份额等。

2025年上半年,华工科技实现营业总收入76.29亿元,同比增长44.66%;归母净利润9.11亿元,同比增长44.87%;扣非净利润7.29亿元,同比增长43.01%。报告期内,其感知业务紧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创新高和出口增长的机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PTC加热组件、传感器的销售持续增长。

-睿创微纳

睿创微纳作为全球红外传感领域领军者,深耕红外、微波、激光等多维感知领域,且掌握图像处理、AI融合等核心技术,从自研6μm红外探测器芯片到行业首创SWLP封装工艺的OHLE3123探测器,实现芯片到整机的全产业链自主布局。其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及地区,业务横跨工控、安防、汽车夜视等全场景应用。

2025年上半年,睿创微纳实现营业收入25.44亿元,同比增长25.82%;归母净利润3.51亿元,同比增长56.46%;扣非净利润3.28亿元,同比增长57.96%。其营收驱动因素主要是红外热成像及光电业务销售收入增长,以及在产品组合优化中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如大面阵、小像元、高性能器件),带动净利润和毛利提升。

-汇顶科技

汇顶科技专注于指纹识别、触控、音频、连接及安全等领域的芯片设计和解决方案,尤其是指纹识别技术领先,超声波指纹识别打破国外垄断,且客户资源优质,产品广泛应用于全球头部品牌。基于转型成效显著,其构建起“指纹+触控”双核心产品线,触控芯片营收占比37.19%,车规级产品市占率15%且增长迅速。

2025上半年,汇顶科技实现营业收入22.51亿元,同比微降0.2%;归母净利润4.31亿元,同比增长35.74%;扣非净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23.8%。其盈利能力提升主要得益于创新产品,如超声波指纹、光线传感器和安全解决方案出货量稳健成长,以及中大尺寸触控芯片和主动笔方案出货量同比显著提升。

-汉威科技

汉威科技是国内最大的气体传感器企业,生产200多个品种的各类传感器,覆盖气体、柔性、光电等多个品类,可检测气体300余种,产品占国内气体传感器市场数量的70%。目前,汉威科技在国内唯一实现了MEMS气体传感器全自主化生产,良率高于国际同行,且自研PAS-IoT平台支持百万级终端并发。

2025年上半年,汉威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1.77亿元,同比增长5.67%;归母净利润5907.32万元,同比增长14.47%;扣非净利润2523.76万元,同比增长7.98%。在传感器业务方面,上半年汉威科技实现收入1.88亿元,同比增长20.98%。这得益于该业务产品结构、客户结构持续优化,大客户销售及高毛利产品占比提升,在家电、燃气、储能、汽车等领域的布局取得新突破。

-柯力传感

柯力传感是国内应变式传感器龙头,连续15年市占率第一,产品覆盖力学、温度、湿度、电量等20余种物理量传感器,形成“感知+算法+云平台”全栈能力。其六维力传感器线性精度达0.1%FS,打破国际垄断。同时,通过行业并购整合,柯力传感打造了“传感器+物联网”协同生态,并积极卡位人形机器人等赛道。

2025上半年,柯力传感实现营业总收入6.85亿元,同比增长23.4%;归母净利润1.73亿元,同比增长47.93%;扣非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增长8.59%。其依托“传感器森林”战略与机器人传感器核心布局,实现营收、净利润双位数增长,同时在产业链投资与客户拓展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彰显高端传感器领域的竞争优势。

-四方光电

四方光电专注于气体传感器、气体分析仪器研发生产,构建了基于非分光红外、光散射探测、超声波等原理的气体传感技术平台,攻克光散射、鞘气保护等核心技术,粉尘传感器全球市占率达17%,且实现关键材料、算法、模组自主可控。其产品远销全球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的重要供应商。

2025年上半年,四方光电实现营收5.08亿元,同比增长49.36%;归母净利润8412万元,同比增长103.41%;扣非净利润7656万元,同比增长88.13%。其营收增长主要系以冷媒泄漏监测传感器为主的工业及安全业务实现快速增长,以及上年收购的子公司诺普热能和精鼎电器纳入合并报表范围的期间增加所致。

-奥比中光

奥比中光是国内3D视觉感知领军企业,自研多核异构芯片与PhotonNexus光引擎,Gemini系列相机成像精度、环境适应性对标国际竞品,被誉为“3D视觉第一股”。目前,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机器人、AIoT、生物识别等多元场景,在国内服务机器人3D视觉传感器市场占有率超70%,并与国际科技巨头建立了深度生态合作。

2025年上半年,奥比中光实现营业收入4.35亿元,同比增长104.14%;归母净利润6019.01万元,同比增长212.77%;扣非净利润3018.92万元,同比增长137.31%。其中3D视觉传感器上半年贡献营收1.36亿元,占比31%,同比增长65.71%。分行业来看,生物识别与AIoT领域是其上半年增收的主要应用场景。

-奥迪威

奥迪威是国内超声波传感器行业龙头企业,车载超声波传感器在国内市占率超30%,掌握从换能芯片制备、智能算法到无铅压电材料等底层技术;其新一代AKII车载传感器以及微型化的MEMS超声波传感器,在测距精度、抗干扰能力和小型化方面均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同时正积极拓展机器人、液冷服务器等领域。9月8日,奥迪威发布公告拟在港交所发行H股并上市,以拓展海外市场等。

2025年上半年,奥迪威实现营业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16.26%;归母净利润5046.86万元,同比增长7.81%;扣非净利润4666.00万元,同比增长12.20%。其营收增长主要得益于智能汽车传感器放量,车载超声波传感器出货量同比增长25%,以及六轴多头精密点胶机器人获消费电子龙头批量订单等。

-敏芯股份

敏芯股份是国内MEMS传感器重要企业,产品涵盖MEMS麦克风、压力传感器和惯性传感器,并实现MEMS传感器全生产环节国产化。其首创“半导体微加工+柔性封装”工艺,使生产成本降低60%,精度提升3倍,自研MEMS芯片信噪比达71dB,麦克风产品全球出货量突破10亿颗,出货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前三。

2025年上半年,敏芯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04亿元,同比增长47.82%;归母净利润2519.08万元,同比增长171.65%;扣非净利润2152.54万元,同比增长158.13%。其营收增长系核心产品收入大幅增长所致,包括声学传感器产品增幅37.09%,压力传感器产品大幅增长67.05%,惯性传感器产品大幅增长98.82%。

其它传感器上市企业不做重点赘述,部分企业在各自赛道领域也具有较强竞争实力,例如东华测试、芯动联科、森霸传感等在细分领域持续攻坚关键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包括六维力传感器、高性能MEMS惯性传感器、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磁光电传感器等,并且在市场地位上实现一定突破。但这些企业部分受制于国外企业垄断性竞争和相关细分领域市场增长限制,仍需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

新兴应用领域成战略机遇

受多重因素作用推动,国内传感器行业正经历从“进口依赖”到“自主可控”的转变。2024年数据显示,国产传感器市占率已突破30%,较三年前实现大幅提升。这一进程背后,既有政策对“卡脖子”技术的重点扶持,也有企业通过研发投入实现的技术突围。例如国家专项资金对MEMS技术的倾斜,直接推动高端传感器国产化进程。

国内传感器的行业增长逻辑可主要概括为,技术突破填补空白、国产替代推升增量、场景扩展打开空间。例如在汽车电子领域,AEBS(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强制安装政策催生百亿级传感器市场;在工业领域,智能制造升级推动高精度传感器需求激增;在消费电子领域,新能源汽车和人形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带来新增量。

显然,伴随着传感器市场整体快速增长,国内传感器企业无论在产品技术还是市场地位上均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一些企业通过技术突破和产业链整合,在压力、气体、温度、惯性等细分领域实现国产替代,但高端市场仍依赖进口(如车规级芯片、高精度生物传感器),呈现"低端过剩、高端缺失"的结构性矛盾现象。

尤其是一些中低端传感器产品,不仅在激烈竞争下形成“价格红海”,而且面临国际竞争压力。不过,新兴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正在形成“对冲补足”,即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等新兴技术的普及,为传感器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包括医疗、农业、环境监测、无人驾驶汽车、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等领域。

因此,无线传感器、微系统传感器和生物传感器等新兴传感器产品,被视作将来市场的主要增长来源。IDTechEx预测,到2033年,汽车传感器的年需求将增长六倍以上。而基于可穿戴技术在健康监测、下一代人机界面、工业物联网和扩展现实领域的广泛应用,预计2035年,全球可穿戴传感器市场规模将达72亿美元。

可见国内传感器企业应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动传感器行业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并积极开拓更多应用场景。同时,根据当前行业现状,仍需加大研发投入,特别是在MEMS等高端传感器领域,以提高产品的性能和附加值;规模较小企业则应专注于细分领域,通过专业化、差异化发展实现破局。

业界分析指出,未来四大行业发展趋势将值得关注。一是智能化与AI集成:传感器内置AI算法,实现数据本地化处理。二是微型化与MEMS技术:MEMS工艺占比增多,推动传感器尺寸缩小至微米级,成本不断降低。三是新材料应用:量子传感器(超高精度测量)、柔性传感器(可穿戴设备)进入商业化阶段。四是网络化与边缘计算:越来越多工业传感器将支持无线传输,边缘计算节点渗透率不断提升。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青岛“4+4+2”现代海洋产业... 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工人日报) 本报讯(记者张嫱)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
中国联通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 中国联通10月13日在其官方公众号表示,近期,中国联通正式获得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
原创 一... 前言 OpenAI 内部快因为 GPU 抢翻天了! 总裁直言分配起来 “痛苦又煎熬”,过去一年光算...
数字经济如何赋能产业创新 李先军 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不仅需要融合新技术或跨领域技术,还需要开发新的...
AI赋能政务有新规范:不越界也... 当数据流动成为社会“血液”,人工智能大模型正成为新一轮政务管理改革的“泵机”。 近日,中央网信办、国...
餐桌“顶流”价格“跳水”!怎么... 随着国庆中秋假期结束,海鲜市场价格逐渐回落。在山东青岛,各大海鲜市场货源充足,“平价海鲜”迎来选购热...
为了蓝天,扬州如何“啃硬骨头”... 近日,一名扬州摄影师在廖家沟大桥拍摄的一段10多秒的视频刷爆朋友圈:湛蓝的天空,洁白蓬松的云朵,水面...
小县城如何变身“世界菜篮子” 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民以食为天。在农业大省山东,潍坊安丘市年出口蔬菜超过60万吨,享有“世界菜篮子...
洪水来袭,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解? 这两天被广西的洪水刷屏了,看着那原本生机勃勃的土地变成一片泽国,人们的脸上写满无奈与悲痛,心里也是感...
vivo X300系列如何?颜... 年轻人喜欢的手机基本上都是高颜值实力派机型,而正在全网火热预售中的vivo X300系列就是这样的手...